分类: 海南的记忆碎片 |
有朋友从北方来,满脸讶异:你们怎么会生活在我们度假的天堂?在这里,紧绷着的神经可以立刻松弛,潮热的海风,婆娑的椰影,满街皮肤藜黑,衣着随意,脚步悠闲,洋溢着幸福表情的海南老乡,找不出一丝生活压力留下的痕迹,他们自得的神情迥异于满脸焦虑、在钢筋水泥间步履匆匆的都市人。土生土长的海口人喝完早茶吃午餐,睡完午觉后又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传统英式下午茶,接下来就是晚餐、夜茶,不到两点他们是不肯睡去的.早上起床,他们在遍布街头的老爸茶店里叼着牙签,讨论得最多的是下期彩票的中奖号码,我看哪座城市里的人也没有海口人会过日子,他们不追求出人头地的事业,对自己每天过的日子却丝毫不马虎。随着建省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咖啡厅、茶艺馆.酒吧.沐足房、美容院、风味餐厅占领了海口的大街小巷……这些成了现在海口人重要的生意场所和社交场所,人们就在饭桌上、美容床上甚至洗足房里慢条斯理地谈着生意。体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丰富和兼容。
海口就是这样一座悠闲,怡然、自得其乐的城市,海口人在慵懒中享受着生活。
海口也曾经燥动不安。海口人也曾经热血沸腾,激情四射。1988年4月26日,海南建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人们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因为这里新鲜,热烈、自由。一草一木都流淌着浪漫的热带气息。这里没有冬季,对于饱受了内地阴冷冬天摧残的人来说是个致命的吸引点。最为重要的是,这里一切都是新的,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激情、活力。这里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媒体描绘成了处处是成功机会的希望之岛。
建省初期,得胜沙路的“五层楼”海口大酒店和大同路的华侨大厦都是海口最高、最豪华的建筑,也是最高档次的消费场所。大家都以能到这两座大楼里喝顿早茶为骄傲。那时的歌舞厅、夜总会数量也屈指可数,上档次的饭店舞厅也只有玲珑、皇爷等少数几家。当然,这些地方主要以香港、台湾、内地来的投资商为消费对象,人才们那时大多数是没有经济能力光顾的。建省一两年后,歌舞厅、茶坊、夜总会、酒店、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潮涌般出现,一夜之间,海口成了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象吃了兴奋剂一样的投资者们以及少数已赚取了第一桶金的创业者们开始在这些高档场所里面出入,这跟身上的名牌领带、西服一样,成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衡量标尺。最低消费3888元一个的包厢让人们趋之若骛,都心急如焚地提前订座,生怕失去了显摆自己财富的机会;龙珠免税商店里几千元的皮带、打火机、手表这些都是内地极少见到的奢侈品,大家也都不甘示弱,挥金如土,后来为了迎合这种狂热的消费习惯,免税很快又在国际商业大厦里开了免税商店,海口人第一次见识到南非钻石、派克钢笔、施华洛士奇水晶等更为奢侈的世界名牌。因为可以用港币购买,对于内地人来说更是一种新奇刺激的体验,至少这可以让内地亲友们艳羡。歌舞厅、夜总会成了夜晚海口人最热恋的消费场所,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中国城、帝王、钱柜、东湖等上档次的歌舞厅门口那种人头攒动,水泄不通的热闹场景。腰缠万贯的客人、全国各地汇集的美女们都目光灼灼,神情暖昧,“不到海南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也许影射的就是当时这样一种奢迷的生活。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男歌手在望海夜总会曾创下一晚上收到8万元小费的纪录。
1993年底开始,海口退烧了。人心的燥动跟着泡沫经济的消退而灰飞烟灭。冷静下来的海口人开始重新思考,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位。他们找回了在老爸茶店里的那种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心态。他们认为:钱多有钱多的过法,钱少有钱少的活法。夜晚降临,一般的海口市民在椰树下支起桌子,或下棋,或玩扑克,或玩麻将。现在市政府专为市民们休闲游玩,填海建成的万绿园成了海口市民集中消遣游玩的黄金地段。每天这里都人头攒动,拖家带口地享受天伦之乐。
厌倦了吵闹和矫情,昔日火爆的歌舞厅、夜总会纷纷关门歇业,一些清静、装修有些品味的消费场所应运而生。现在海南最红火的是茶艺馆、咖啡厅、沐足房、美容院等,消费低廉却有国内领先的上等服务;海口人追求时尚,保龄球、卡拉OK,沐足房等休闲娱乐设施都走在全国前列,并且普及率极高;餐饮业更是海口的一面旗帜。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都把海口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把各地的风味餐饮带到了海口,全国各地的菜式在这条路上都可以找到,象金龙路美食一条街这种风味云集的街道在全国估计找不出第二条。东北人、川国演义、老马家、爱晚亭、山西老面馆等这些已成为全国连锁的著名餐饮企业都是从海口起家立业的。
闯海经历带给人的也许不是金钱而是商品经济的意识。现在闯过海的人才们纷纷杀回内地,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那种在海口培养出来的自由的气质,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方式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他们最一致的共识就是:干了事业,回海口养老,重享舒适悠闲生活。
海口天生就是用来享受的,上天给了它灿烂的阳光、茂密的植被、宽阔的海洋、温暖的气候、清新的空气、浓香的水果、自由的荷尔蒙,这么优厚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不慵懒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