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海南的记忆碎片 |
1989年7月,盛夏。我刚刚大学毕业。还算年轻漂亮。经过一天一夜海船的颠簸,已经晕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除了发誓再不坐海船外,只能在床上僵直地躺着,数着一分一秒过去。终于熬到了下船。没想到的是,从秀英港一踏上海口的土地就被视为异类。椰树下皮肤粗黑,戴着尖顶椰帽的海口人三五成群,看着我窃窃私语,脸上挂着暖昧的笑容,眼神怪异,起先以为是我发白的脸色、蓬乱的头发惨不忍睹,后来又以为自己个子太高,皮肤过白而引起注意,反侦察一阵后才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我桃红色的短裤。因为天气炎热,我穿了白底黄花的短袖T恤,配一条桃红色的灯笼短裤。我在众目睽睽和交头接耳里,体会到海口人的少见多怪。后来经过多方了解,才知道海口人是从来不穿短裤的。
进入90年代,闯海人大规模涌入,世界各地的投资商纷至沓来,海口成了一座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在外来人穿戴来的五彩缤纷、款式新奇的服装面前,海口人眼花缭乱了,他们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是可以这样花枝招展、光鲜照人的。上海羊毛衫、杭州丝绸厂商们抓住了机遇,他们连年在海口搞起了服装展销,许多在内地已经稍显过时的服装在这里却有了大量的消费市场,海口人目不暇接,几乎是照单全收。这些展销,让厂商盘满钵满,海口人也乐在其中。他们终于也知道了什么是真丝,什么是羊绒,什么是保暖内衣。要不然,海口孩子们的字典里永远找不出棉袄这类跟冬天密切相关词语的准确形象。与此同时,南梦等海南自己的服饰品牌也开始悄无生息地成长,渗透,现在,阳光岛、丝妮雅等几个以生产海南岛服为主业的服装厂规模开始上档次,提升海南旅游形象的同时,为海南服饰文化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百、乐普生、明珠等几个大型商场的开业,让海口人对服装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各种内地著名服装品牌进入海口市场,让海口人喜上眉梢,终于可以不去广州采购就有漂亮衣服穿了。他们在选择多样化的同时开始有了品牌意识,他们意识到服装完全可以成为自己个人形象的增值点。再见十年前的老同事们时,他们再不是那身老旧的的确凉衣裤了,他们虽然在颜色挑选上仍显保守,但至少他们的衣服面料、款式都已经多样化了。终于沾上点时尚的气息。他们的孩子们青出于蓝胜于蓝,哈日、哈韩,一切跟潮流有关的东东他们都不肯放过。他们衣着前卫、时尚,毫不逊色于内地孩子们。甚至他们更走到了前面,他们染着金黄色头发,戴着耳环,穿着深裆裤,吊带衣,露脐装,踏着厚底松糕鞋,一个个都是酷毙了,帅呆了,靓极了。
现在走在海口街上,哪怕你穿着再火辣的热裤,恐怕回头率也高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