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人们都是面水而居。河岸湖边森林茂密,高草丛生,免不了与蛇为邻。那时人口稀少,生存能力低下,蛇对人的伤害远比现在为甚。伤害愈大,印象愈深,因此蛇也很快走进了文化之中。人们感受到蛇狠毒残忍的一面,于是有了“农夫和蛇”的故事,读着这个故事,还真能感到蛇的血是冷的。人们在畏惧蛇的同时,觉得它似乎有灵性,同时有感于它的威力,又生出对它的崇拜。滕州出土的一方东汉铺首衔环画像石,上面就绘着一副伏羲、女娲蛇尾图。这两位可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对蛇寄予了怎样的期冀。不仅如此,许多文学作品中,蛇也被赋予了美好寓意,最典型的是《白蛇传》。修行千年的蛇仙白素贞美貌绝世,高贵优雅,法术高强,和许仙的故事可谓感天动地。民间一句“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有几个版本。一说宋朝人王妄发现草丛中有条伤蛇,便带回家为它治疗。后宋仁宗张贴告示,说谁能献上一颗夜明珠就封官受赏。王妄告诉了蛇,蛇知恩,说:“我的眼睛就是夜明珠,你挖出一只献给皇上吧。”王妄听后就挖出一只。皇帝见珠非常高兴,马上封官给赏。谁知娘娘见了珠子也想要,宋仁宗再次寻珠,还许诺把丞相的位子留给下一个献珠人。王妄心生妄想,到皇上面前说,他还能找到一颗,皇上就把丞相一职给了他。王妄又要取蛇眼时,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婪无情,甚为恼怒,遂一口吞了他。看,蛇在这里变得多有人性。
人们运用蛇的习性创造出许多俗语,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譬如“牛鬼蛇神”、“打草惊蛇”、“蛇打七寸”、“笔走龙蛇”,不胜枚举。用好这些俗语,还真能活灵活现地表达某些用意。对于看书人,也许最欣赏的是那句“草蛇灰线”。而《红楼梦》就是对“草蛇灰线”这种写作方法的最好诠释。水太清,无鱼,文太直,无味。把要说的话隐于故事中,把此处的情节隐于彼处的情节中,让人读后浮想联翩,曹雪芹可是这方面的大家。小说偏偏缺了后半截,使得二百年来,无数红学家从前文留下的伏笔中苦苦寻觅它的最后结局。美丽的十二支钗,凄惨的人生悲剧,作者可不是单纯地去写“红颜薄命”。破解那些隐没于字里行间的潜台词,更是令许多读书人乐此不疲。把“草蛇灰线”运用地如此出神入化,可不是容易做到的,这是一种功力,一种境界。如果不是,那可能会有很多人能写出《红楼梦》。
蛇进入文化的最大成果是被引入十二生肖。它被列在龙之后,这是否可理解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源于对蛇的神化。出现在生肖邮票中的蛇,已没有了狰狞的面孔和恐怖的尖牙,一下子变得文质彬彬起来。进入生肖后,千百年来,经过不同人的解读,还衍生出众多的象征意义,在民间流传。我们村就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属蛇。几十年前的一个下雨天,偶然看到一只蛇正在吞食一只老鼠。当时吓得她心惊肉跳,赶紧跑到邻居家。说今天真晦气,碰见了这种事,看来这辈子我那老头要受我的气了。因为他那老头属鼠。老太太说的话显然没有根据,但她们两口子一辈子确实经常在拌嘴,而且都是老太太占上风。前几年她那老头去世了,现在又和一个比她小好几岁的老头搭伙过日子,两个人竟然还挺和睦。什么原因不知道,但有一条是明确的,这个老头不属鼠。
许多人厌恶和惧怕蛇,蛇却深深地融入了文化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