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书亚国家公园之行

标签:
杂谈 |
确实如罗力所说,我去了趟加州,看望令我思念的朋友们。
因为大家都忙,居然没有能够聚集在一起,而是以单独会见的方式活动。这样也很好,乐趣不同,收获也不同。
先上一组照片。
这是我和小梅,邹玲在“加书亚树”公园里的经历。
行前,我们在约定地点汇合。小梅提议到这里玩,是我们没想到的。她说,刚从网上查到的,路远一点,无计划旅游应该比较有意思。事实证明她说的没错。看照片吧。

邹玲开车,在门口说,把这个照下来。我说“行”。这段旅行就开始了。回来一看,邹玲那头还有点不好交代呢。

这就是加书亚树。毛毛茸茸的,很像是沙漠里的植物。好像是光合作用不如保存水分更重要。

看看这身皮。

再看看树顶。

进入公园两个印象:加书亚树和风化的大石头。这里的土壤都是风化的石砾。

石头原本巨大,被风干成这样,该是多少年的功夫?!

到底是国家公园,那马路上的线还很清晰,就又喷一遍漆。根据交通规定,我们只能在自己一侧是虚线时才能绕过这辆车开快一点。现在,只好慢慢跟着走。这个牌子警告车主,油漆未干,意思是说尽量别踩线。

这里的加书亚树比较多。其实在内布拉斯加也看到过这种树,但是零零星星不成气候,远没这里壮观。

加书亚树林?

石头就这样叠放着,让人担心一旦倒塌。。。。。。山上有人,看见了吗?

两个美女充分显示青春活力,为旅行增色。

石山和加书亚树,是这里的风景。

这里的山比较大。在拐上沙石土路后,看到这处壮观。两个美女建议不必进去。我比他们勇敢一点点儿,说,进去几步就行。于是,看到这一幕。。。。。。

听到空中传来喊话的声音,寻找声源,看到峭壁上的攀援者,一共四组。这是比较结实的石头,不会滑动,而且有攀登难度,是攀登者的首选。

再看细节,原来是一男一女。好佩服。看到停车处有几辆车,可能就是他们的。这处叫做隐秘山谷。如果不上土路,肯定看不到他们。

对面的山一定不是能爬的山,估计很危险。

两个美女决定在这里留一张身影。比起登山的人,站在刺从里,就不是太危险的事。

琢磨着,为什么加书亚树会长在这里。想来这颗新树给了点启示 -- 凭借石头就能生长,这里肯定不是花草的世界。这么想着,就觉得花草美是美,但是有阳光雨露的呵护,有土壤园丁的栽培,它们满足了人们爱美的心理,但是比起这些石头上生存的植物,使人缺少了一点敬佩。

没有芬芳,没有艳丽,有的是顽强不息。

这里居然还有私人领地。这不是国家公园吗?不过没有拆迁和强征,政府挂块牌子,让你的私人财产得到保护。不知道你要进入到你的私产,是不是也要在公园门口花五美元买张门票进来。那门口是联邦政府领地。

两个年强人背着背包从山里出来。穿绿衣服的人试图躲过镜头,说最好我没挡住你拍照。我说了个小谎,说你不在照片上。穿红衣服的人说,你肯定希望他在你的照片上,他很有名。我问多有名?他在全国搜捕名单上。我们全都大笑。他们开着一辆房车出门,该有多方便!

山的对面还是山。

又看到一处平滑的大石头。看到登山的人了吗?

又一组登山者。美国很多人乐此不疲,看见有块平整的大石头,就登上去了。这一定是计划好的旅游。

看看他们登的是什么山?


一个姑娘在山的另一侧攀登。

我想说这是加书亚树群。他们似乎构不成树林。据百科讲,这类树木没有年轮,所以看不出树龄。摩门教徒给这种树起名叫加书亚树,因为树的枝干看上去像是圣经里加书亚伸出双手向上帝祈祷。人们从此延续了这种叫法。

我们终于开着车上了山顶。遇到一对老夫妇,问他们该怎么出去,他们却把我们领到山顶上。我曾担心是不是需要爬山,老头说,你的车会带你上去的。然后,他们在前方领路,我们紧紧跟随。在最高处我们留影。纪念这难得的一行。也验证小梅的无计划旅游论点的正确性。大家都很开心。


一共就一张椅子,被我们三个轮流坐了一遍。不虚此行。

下得山来,再次看两边,树好美,

山好奇,

三块大石头,形状颜色都不一样。

太阳西斜,山体有明有暗,

再看加书亚树,

大门口的牌子说,今天空气质量GOOD,今天发生山火的几率是中等。忘了说了,这个地区是沙漠,炎热干燥。要是大火来了,加书亚树的再生能力是很差的。这种树每年生长仅几厘米,而且难得开花。
夕阳把山顶染成了金黄色。
出来了,很快挤进了下午的车流。洛杉矶的车流高峰从早晨六点就开始,九点才放松。下午四点又是一个高潮。当我们上路时,已经不轻松了。GPS连连警告说哪哪有塞车,那里平均速度40英里。能开四十英里,那不错了。
回来一路,感慨着身处大自然,人显得实在是渺小。为了躲开某段高速的拥挤,在外面停车吃了饭。出来后,路上果然不再拥挤。八点钟之前,就都到了家。
因为大家都忙,居然没有能够聚集在一起,而是以单独会见的方式活动。这样也很好,乐趣不同,收获也不同。
先上一组照片。
这是我和小梅,邹玲在“加书亚树”公园里的经历。
行前,我们在约定地点汇合。小梅提议到这里玩,是我们没想到的。她说,刚从网上查到的,路远一点,无计划旅游应该比较有意思。事实证明她说的没错。看照片吧。

邹玲开车,在门口说,把这个照下来。我说“行”。这段旅行就开始了。回来一看,邹玲那头还有点不好交代呢。

这就是加书亚树。毛毛茸茸的,很像是沙漠里的植物。好像是光合作用不如保存水分更重要。

看看这身皮。

再看看树顶。

进入公园两个印象:加书亚树和风化的大石头。这里的土壤都是风化的石砾。

石头原本巨大,被风干成这样,该是多少年的功夫?!

到底是国家公园,那马路上的线还很清晰,就又喷一遍漆。根据交通规定,我们只能在自己一侧是虚线时才能绕过这辆车开快一点。现在,只好慢慢跟着走。这个牌子警告车主,油漆未干,意思是说尽量别踩线。

这里的加书亚树比较多。其实在内布拉斯加也看到过这种树,但是零零星星不成气候,远没这里壮观。

加书亚树林?

石头就这样叠放着,让人担心一旦倒塌。。。。。。山上有人,看见了吗?

两个美女充分显示青春活力,为旅行增色。

石山和加书亚树,是这里的风景。

这里的山比较大。在拐上沙石土路后,看到这处壮观。两个美女建议不必进去。我比他们勇敢一点点儿,说,进去几步就行。于是,看到这一幕。。。。。。

听到空中传来喊话的声音,寻找声源,看到峭壁上的攀援者,一共四组。这是比较结实的石头,不会滑动,而且有攀登难度,是攀登者的首选。

再看细节,原来是一男一女。好佩服。看到停车处有几辆车,可能就是他们的。这处叫做隐秘山谷。如果不上土路,肯定看不到他们。

对面的山一定不是能爬的山,估计很危险。

两个美女决定在这里留一张身影。比起登山的人,站在刺从里,就不是太危险的事。

琢磨着,为什么加书亚树会长在这里。想来这颗新树给了点启示 -- 凭借石头就能生长,这里肯定不是花草的世界。这么想着,就觉得花草美是美,但是有阳光雨露的呵护,有土壤园丁的栽培,它们满足了人们爱美的心理,但是比起这些石头上生存的植物,使人缺少了一点敬佩。

没有芬芳,没有艳丽,有的是顽强不息。

这里居然还有私人领地。这不是国家公园吗?不过没有拆迁和强征,政府挂块牌子,让你的私人财产得到保护。不知道你要进入到你的私产,是不是也要在公园门口花五美元买张门票进来。那门口是联邦政府领地。

两个年强人背着背包从山里出来。穿绿衣服的人试图躲过镜头,说最好我没挡住你拍照。我说了个小谎,说你不在照片上。穿红衣服的人说,你肯定希望他在你的照片上,他很有名。我问多有名?他在全国搜捕名单上。我们全都大笑。他们开着一辆房车出门,该有多方便!

山的对面还是山。

又看到一处平滑的大石头。看到登山的人了吗?

又一组登山者。美国很多人乐此不疲,看见有块平整的大石头,就登上去了。这一定是计划好的旅游。

看看他们登的是什么山?


一个姑娘在山的另一侧攀登。

我想说这是加书亚树群。他们似乎构不成树林。据百科讲,这类树木没有年轮,所以看不出树龄。摩门教徒给这种树起名叫加书亚树,因为树的枝干看上去像是圣经里加书亚伸出双手向上帝祈祷。人们从此延续了这种叫法。

我们终于开着车上了山顶。遇到一对老夫妇,问他们该怎么出去,他们却把我们领到山顶上。我曾担心是不是需要爬山,老头说,你的车会带你上去的。然后,他们在前方领路,我们紧紧跟随。在最高处我们留影。纪念这难得的一行。也验证小梅的无计划旅游论点的正确性。大家都很开心。


一共就一张椅子,被我们三个轮流坐了一遍。不虚此行。

下得山来,再次看两边,树好美,

山好奇,

三块大石头,形状颜色都不一样。

太阳西斜,山体有明有暗,

再看加书亚树,

大门口的牌子说,今天空气质量GOOD,今天发生山火的几率是中等。忘了说了,这个地区是沙漠,炎热干燥。要是大火来了,加书亚树的再生能力是很差的。这种树每年生长仅几厘米,而且难得开花。

夕阳把山顶染成了金黄色。
出来了,很快挤进了下午的车流。洛杉矶的车流高峰从早晨六点就开始,九点才放松。下午四点又是一个高潮。当我们上路时,已经不轻松了。GPS连连警告说哪哪有塞车,那里平均速度40英里。能开四十英里,那不错了。
回来一路,感慨着身处大自然,人显得实在是渺小。为了躲开某段高速的拥挤,在外面停车吃了饭。出来后,路上果然不再拥挤。八点钟之前,就都到了家。
前一篇:在加拿大的日子里(罗力)
后一篇:感受地震(c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