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到解放初,在北京廣泛流傳的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但是,這樣的話是不能輕易說的。有一次在火車上,就因爲有一個北京的年輕人說了這句活,和一個保定的年輕人打了起來,要不是我們幾個老年人出面勸解,把這句話的來龍去脈說清楚,可能就會頭破血流了。所以奉勸你,在沒有對這句話真正了解之前,在沒有機會詳細解釋的場合,不要輕易說這句話,免得引發沖突。
北京、天津、保定這三個城市,按照明、清的行政名稱,應該稱爲北京城、天津衛、保定府。
爲什麽叫“北京城”?第一,過去的北京,只是城牆以內的地方;第二,在明清兩代,北京不設行政區,不在州府道縣的編制,北京老百姓打官司,就要到現在豐台區的宛平鎮,那時是宛平縣,所以北京就只能叫北京城了。
爲什麽叫“天津衛”呢?當初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從安徽老家調來了親兵保衛北京,由此而設立了天津衛,就相當于現在的衛戍區,是兵營的意思,所以天津的地名有許多是軍隊的稱呼,如軍糧城、北大倉、小站、南營房等。
爲什麽叫“保定府”呢?因爲當年在保定設立了府衙。
北京是皇帝住的地方,天津是北京的東大門,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門,而且這是華北平原上三個最大的城市,所以三個城市的來往十分頻繁,于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就自然而然地流傳開了。
這句話是我6歲剛到北京不久,還滿口天津話的時候,聽一個北京人的大媽說的,兩年以後我聽保定人房東大媽也這麽說,所以那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成一個普通的順口溜,直到我參加工作在外地人的人群中生活,每當我說我是北京人的時候,就有把我叫做“小京油子”,于是我開始覺得這句話是不是有點貶義?于是我開始了研究。
“京油子”和“衛嘴子”都是比較好理解的。
北京是國都,是皇帝、王公、大臣住的地方,作爲老百姓來說,不要說這些人,就是他們的傭人,都是您惹不起的,俗話說“宰相家人七品官”嘛。
從上層看,皇帝一言九鼎,一句話可以讓人升官,也可以讓一個人丟官丟命,做他們的傭人就有一定的風險性,官被抄家的時候,傭人的財産可能同時被抄,甚至和老爺一起殺頭。所以當傭人既要巴結老爺,好多得點賞錢,又要與老爺保持一定的距離,免得自己吃挂絡。
從底層看,傭人的東家也是他的後台,這就是所謂“打狗還得看主人”,一個鄰居如果當上了一個有權勢大官的傭人,而你以前曾經得罪過他,他就會仗著老爺的勢力加倍地報複你。所以北京人很少去直接地、過份地得罪周圍的人。
從社會看,一個要飯的人加入了幫夥就有了勢力,一個妓女受到王爺的寵愛就是有了靠山,所以昨天的下三賴也許今天就抖起來,昨天的豪門客也許今天就討了飯。看過突變大事太多的北京人,不得不多長幾個心眼,和誰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對誰都不過分地親密,誰都不得罪。而且發現風向不對,也會馬上轉舵,來個好漢不吃眼前虧。
外地人看北京人這麽事故,這麽油滑,于是就生出了“京油子”這麽一個稱號。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北京人都是京油子,第二,京油子是一些北京人在風雲變幻的那個環境中,爲了自我保護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可能你討厭、瞧不起甚至鄙視京油子的作派,確實北京人沒有成大氣候的人,但是你從另一面看,真正的老北京人,沒有一個犯大錯誤的,沒有一個上大當的。就是因爲他們在意識上只求平安、塌實,在行爲上長期以來形成的自我保護意識太強了,做什麽都左顧右盼。
天津是北方的一個重要的商埠碼頭,既有陸運,又有河運、海運,因此天津比較發達的是商埠文化和碼頭文化。爲了攬到買賣,爲了拿到裝卸任務,就要說服客戶,久而久之,天津人能說,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衛嘴子”這個稱號自然而然就叫開了。
爲什麽過去的相聲演員要先經過天津觀衆的認可以後,才可以大膽地闖江湖,就是因爲天津人平時說話就很诙諧、幽默、逗笑,所以,能把天津人說樂了,就一定能夠紅遍全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能說會道,內向、木呐的人也有,所以,不能一見到天津人就說人家是“衛嘴子”。還有更爲令人尴尬的是,一見到天津人就讓人說天津快板,似乎天津快板是天津人的必修課一樣。
“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不好理解的,關鍵的分歧在“狗腿子”。
有的人認爲狗腿子就是漢奸,而且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的僞軍司令部在保定,那麽保定人當僞軍當特務的一定大有人在,但是,凡是日本鬼子占領的地方就有漢奸,爲什麽偏偏說“保定府的狗腿子”呢?難道北京、天津就沒有“狗腿子”嗎?
保定人自然不承認自己是狗腿子,就把狗腿子解釋爲“勾腿子”,說保定人摔交愛勾別人的腿,而且這招很厲害,很出名,所以就有了“保定府的勾腿子”之間說。可是在我的保定人喜歡摔交的朋友中,使什麽招數的都有,真正使勾腿子的並不多,而且他們說摔交的招數是因人而異的,根據身材和對方的情況,使什麽招數能制勝就使什麽招數,一個摔交手不可能只掌握一個招數,也不可能所有保定的摔交手都只練一個“勾腿子”。
有一次探親假,我到保定,住在一個朋友家,和他父親談起了這個問題,他把“保定府的狗腿子”這個答案告訴了我。
保定是北京的南大門,駐紮著許多軍隊,滿清的陸軍軍校也設在保定,再加上其它的原因,保定人習武的風氣很濃,各種武術的流派在保定都有,摔交在保定就更爲普遍,其中不乏高手。
那時北京的王公大臣們要找看家護院的人,就到保定來找,如果這個王公和那個大臣家有了矛盾,兩家的家丁一見面,大家都是保定人,甚至是同門的師兄弟,這個矛盾就容易化解了,所以大家都願意到保定來找武師,慢慢地在北京看家護院、保镖就成了保定人的專利,就象紹興出師爺一樣。
其實有的武師並不是保定人,但他必須與保定的武師有交情,或者是拜保定的武師爲師,這些不是保定人的武師爲了加入保定這個大團體,對外也稱自己是保定府的,而且還要多多少少帶一些保定的口音。
從老百姓的角度看,爲老爺服務的、幫老爺做事的就是狗腿子,而這些“狗腿子”都說自己是保定府的,所以“保定府的狗腿子”這句話就産生了。
他老人家的解釋,我比較信服,倒不是因爲他是保定人,權威性高,而是他的解釋符合這句話的全句,就是“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十個京油子鬥不過一個衛嘴子,十個衛嘴子鬥不過一個狗腿子。”|
“京油子”只是一味地防守,當然不過“衛嘴子”的主動進攻,所以在打交道中,“京油子”是說不過“衛嘴子”的。“衛嘴子”再能也只是嘴上的工夫,而“狗腿子”卻是動武的,既能成幫成夥地上,又有老爺做後台,當然“衛嘴子”是鬥不過“狗腿子”的了。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十個京油子鬥不過一個衛嘴子”的“鬥”是鬥嘴,而“十個衛嘴子鬥不過一個狗腿子”的“鬥”是鬥力。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清末民初京、津、保三地人在北京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條件的變遷,這些說法已經不能再反映現在三地人的實際狀態。所以再不能隨便說這些話了,更不能把過去人的帽子戴在現在人的頭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