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委党校的院落内,有两处文物。一处为利玛窦墓,一处为马尾沟教堂。
利玛窦(1552~1610年),是第一个把基督教文化引进中国的西方传教士。400年前,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自愿到远东任教,他远涉重洋来到澳门,开始了在中国近30年的传教生涯。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

1583年,利玛窦由澳门入境并居住在广东肇庆,他在肇庆建造了中国大陆上第一座耶稣教教堂。此后的十余年中,他一直在韶州、南昌等地传教。1597年,利玛窦被任命为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随后他遍游沿海各地,
1601年起,利玛窦长期居住在北京.

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1611年,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后改名栅栏墓地。
利玛窦被葬在北京,是第一个外国传教士葬在北京。后来,他的墓地成为外国传教士的集体墓地。
至19世纪末,安葬于栅栏墓地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20世纪初,此地已经成为天主教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至1949年,栅栏墓地已先后埋葬了数百名西方传教士,成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

墓地中间,为利玛窦的墓碑,高2.7米,宽0.94米,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墓穴。在它的东边还一个小院,里面有60多座传教士墓碑。

如今的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尾沟教堂又名石门教堂、法国教堂、圣母修道院、致命圣教堂等。马尾沟教堂离栅栏墓地很近。
1903年,致命圣教堂开始修建,在义和团运动中散落的教士墓碑被镶嵌在教堂墙体中。此后,马尾沟教堂不断扩建,除教堂主体建筑外,还兴建了口字楼、东西平房和山字楼等附属建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马尾沟教堂和栅栏墓地均被日军占领,教士被遣散,马尾沟教堂开始衰落。
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国教士离开中国,整个教堂由中国教会人士管理。1954年,教会将山字楼和口字楼出售给中共北京市委。1958年教会将马尾沟教堂和整个栅栏墓地无偿赠与北京市委。

目前,马尾沟教堂的建筑还在,教堂的顶部清晰可见“1910
”的字样。其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教堂正门的上方悬挂着“教材管理办公室”的小牌子。口字楼、山字楼等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也已经用于教学和办公。

在教堂周围,没有找到“文物保护”的字样。
五十年前,将一座外国传教士的墓地和一座教堂,划在兴建中的党校院内,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