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KYMa的文章里谈到他对戏剧的入迷,从小小的年纪,为了看戏,学戏所作的一切努力,包括用逃学的方法看戏;用一个月的劳动从姥姥手里得到两块钱去买自己喜爱的道具;省出早点钱买门票,蹭戏看;倒卖甘蔗赚一次两次的门票;自己在家里的练功;还自己跑到考场应试。不知怎么的,这一天都为这事感动着。天下大事多了去了,让人震惊,痛苦,遗憾。。。可是偏偏是一个同学孩童时代的追求震撼了我的心灵。
人的迷恋,执著和追求大约莫过于此了。
从小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梦想,可是有多少都是在大人的反对下夭折了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也有过一些想法。当知道不能实现时,也争取过,也反抗过,最终还是没实现。事情都忘了,可是心里那种挣扎的感觉还能回忆起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我在自己孩子的愿望上就不再那么固执。
记得我上学时,曾经要求孩子按照我的工作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当时不论我怎么解释,孩子都说,“我要想一想是我的事情重要,还是你的事情重要(美国的人权就体现在这里)。”我直截了当地说,“妈妈的事情更重要,因为考试不过关,我得重学。你的玩可以先放一放,等我有时间再安排。”孩子一直不很同意我,他觉得他的玩是很重要的,也包括他和其他孩子的约定。于是每次在他和我之间作决定,都是一人优先一次。不管是看电视,打扑克,下饭馆。孩子每次都说,妈妈,上次是我选的,这次你决定吧。
后来上大学,他坚持学音乐。本来已经被被州立大学的技术学院录取,学费方面的待遇也很优惠。可是为了尊重他的愿望,只好同意他上另一所大学学音乐。其实学音乐是我的首议,目的不过是增加个人修养。而且像其他家长一样,我也对学音乐的“钱”途不很看好。可是他坚持,而且随着学习,他的乐趣不断增加,当家长的还能说什么呢。在我的心里,总有一点担忧,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可是他不这么看,他觉得他现在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作为一个中国的家长,我们对孩子的操控安排还是很多的。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包含经济条件,智力条件,心理条件,也包含个人的时间,家庭生活的总体安排,以及市场就业行情等。大人总觉得孩子的考虑不全面,幼稚,什么都是一时兴起。所以大人只要觉得不方便不合适,孩子就失去一次机会。
刚来这里时,听到一个小故事:我们州里一个小孩在滑冰方面的天分很好,也被家长找到好教练认真加以培训。他也连连在少年滑冰方面得奖。后来一天,他拒绝被强迫参加培训,说只想“做一个普通小孩”,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有时间玩。经过认真讨论,大人同意了他的想法,宣布停止培训。这件事大家听了都很遗憾,一个好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也许消失了。不过大家都表示理解,孩子的愿望也要被尊重。
想到KYMa没能实现从小就有的唱戏的愿望,确实觉得很遗憾。要不中国肯定会多一个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正是这种有着天然愿望,自循途径自学成材的人,不仅被看作天分高,往往也是没人能追得上的人才。这叫做有原始动力。根据研究,原始兴趣是超级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要是现在他自己判断,当初学唱戏好,还是现在做企业总裁好,恐怕就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说清楚了。当时有当时的标准,现在时过境迁,好多标准都改变了。不过KYMa的文章写得真是很动人,让我能把手边的事放下来,写这篇小文,谈谈我的读后感。
谢谢了,KYMa,读你的文章真是一种享受,虽然过后也不无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