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期间与一位家住新泽西的原经研所的朋友通话时提及熊性美先生。得知去年已八十高龄的先生在探望女儿后曾顺访他们家。言谈话语中充满了对先生当年奖掖后学的感佩,同时也勾起我曾受惠于先生的点滴回忆。
那是23年前我申请入读纽约州立大学时,先生是我的三位推荐人之一。我们上学的年代,囿于历史的原因,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多尚未跻身于教授的职称序列。而
那些有教授头衔的先生们,我又无缘亲近。所以找三位能给我写推荐信的教授并非易事。刚刚访美归来的哲学系扬心恒先生主动承担了三分之一。承蒙罗力兄相助,又
找了他的研究生导师,我们的系主任魏埙先生。我还通过一位留校的同学,找到一位出身经济系的新任某系主任作推荐人。这位先生先是答应,后来又借故推辞了。山
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又是罗力拉了兄弟一把。不知罗力兄怎么运筹的,反正经研所的熊性美先生答应为我这个素未谋面的学生写推荐信。但熊先生希望能约见我一次,
以便对我有所了解并实事求是的进行推荐。罗力兄遗憾地告诉先生我在寒假过后刚刚离津回到上海交大。因而不能马上拜见先生。
按下经研所这头儿不表,再说经济系这边.
一位时任副主任亲自向系里所有的教授们打招呼,不能给我写推荐信.唯恐我私自出国,没法儿向我的工作单位交代.
消息传到上海,我只好请假,再次辗转千里.
手持单位的公函,疏通了系里的渠道.在系里OK之后,魏先生三下五除二地立即在英文打字机上将推荐信打印出来,封好交我.
罗力兄也随即安排我拜会熊先生.
我忐忑不安地随罗力兄去见先生,不知先生将怎样考校我.
然而,我的拘谨很快就被熊先生睿智的话语解除了.我再次领略了什么叫大家风范.
我已记不清那次谈话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没谈一句
“政(治)经(济学)”话.
我起身告辞时,熊先生胸有成竹地对我说:
“行了,我知道该怎么写了.我既写了就一定会起作用.”先生还告诉我,他将直接把推荐信寄给我所申请的学校.
果然,那个学期结束之前,我所申请的两个系都给我发来了录取及奖学金通知.
八十年代中期,我有幸又一次拜会了来美访问的熊先生.
先生还为我介绍了几位来自经研所的留学生.其中两位后来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弹指一挥间,我们也熬到有时要给别人写推荐信了.使我每每想起当年请教授们为我写推荐信的情形.
值此新春之际,谨以本文向熊先生,杨先生暨罗力兄拜个晚年(有道是
“没过十五都是年”).向魏先生献上心香一瓣.并向当年以各种方式帮助我查找文件,翻译成绩,英文打字,准备签証的所有同学们道谢,祝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