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大道”是因构成这一矩形区域的主体是西南-东北走向的几条平行的道路而得名,当然,与之纵向交叉还有七、八条路。别看人们把这叫“五‘大’道”,其实,这里的道路并不“大”,多数不过是几条宽不过十几米的小道。之所以叫起“大”道来,我想无非是这里环境具有在天津的别处所没有的一些特色,人们便以“大”来形容它的独特气势和景观而已。和别处比起来,这一区域确有其不同之处,这里道路整齐、幽静,两侧多为各式洋楼建筑,种种风格,错落而秩。因为道路不宽,路两侧所栽国槐的树冠互相连接,犹如搭起了一座带顶蓬的绿色长廊,炎热的夏日走在这里,使人感觉清凉舒爽。
“五大道”的“五”字也需考究。其实,从马场道到成都道并不是五条道路,而是六条道路,从南到北排列,它们是: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既然是六条道,为什么叫“五”大道呢?有人说,成都道不在其中。可是,成都道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方位、走向上都是这个矩形整体的一部分,有什么理由不把它算进去呢?也有人说,不算中间的某条道。此论越发没有根据了,因为,其中任何一条道都没有和其它道路明显的区别,又为什么一个完整区域要从中挖走一条呢?据我看,要想知道“五”字的由来,并不能到实地去找答案,而是要从人们的心理来找答案。据我理解,“五”字是一个由人们的心理产生、以后又以讹传讹的误用名称。我自小在马场道上长大,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听说过“五大道”这个说法。第一次听到是在1969年。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些学生不好好上学专门在社会上挑号称霸,听说院里一个中学生号称“横震五大道”。当时我还不解,他“横震”的是哪“五大道”呢?后来才知道别处的人把这个区域叫“五大道”。由于“五大道”这个名称不是住在这里的人叫起来的,而是这区域以外的人叫起来的,所以,这名称并不是在对此地进行了准确地考察后起的,而是很随意地叫的。我想,人们往往有个追求中心和对称性的心理状态,而单数才符合人们追求中心和对称性的心理,于是人们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一区域的道数一定是个单数。既是单数,那么,一、三、五、七到底是几呢?首先,“三”肯定是太少,因为,凭印象也知道夹在马场道到成都道之间的肯定不只是一条道;其次,“七”肯定是太多,因为这区域是个矩形,太多了就接近方形了。既然“三”则过少,“七”又过多,那么,一定是“五”了,于是“五大道”的名称就被叫起来了。我想这就是“五大道”名称的由来。如今,这个“以讹传讹”的名称也得到了市有关部门的认可,在睦南道和马场道交口,堂而皇之地立起了一座西洋式的字碑,上面赫然书写着“五大道”三个大字。
这几年天津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有关部门想起了这块地方,经修缮、整理,把这里辟为一个旅游点。沿街的院落、房屋被钉上了汉白玉的标牌,镌刻上它们的旧主人的名字、家世以及建筑风格等等(最近我发现许多又被拆掉了)。如今,这些院落、房屋似乎因其旧主人的官僚、资本、军阀以及一些洋主人的显赫身份而变得无比荣光起来。这几年,一些旧时的低矮平房都已被房地产商拆除,新建了许多房屋。新的房屋都是按照旧式西洋风格所建使来这里参观的人真假难辨。为了烘托五大道的“贵族”氛围,旅游部门还特地在这里开办了马车观光的旅游项目,花60元钱就可以享受一下十八世纪西欧贵族乘着马车行走的“气派”,过一把“至少在外表上像富人”的瘾。在一些路口,还立起了各具特色的铜制雕塑,使这里更具古典风格。
五大道因其特有的风格、环境,加之旅游部门的许多措施,使得这里名声鹊起,外地来津的人都听说天津有个“五大道”,都要到这里看一看。其实,来五大道并没有什么很具体的景点要看,如果你不是对某个特定人物有专门的兴趣,来这里主要还是感受一下这里的整体风貌而已。这里的洋楼,在天津其它地方譬如在河北区建国道以南、在中心公园附近、以及解放路一带等也可以找到。然而,在市中心却又远离商业喧嚣,幽静的街道上集中着成片的西式建筑群,也算是五大道地区的一大特色。
2007年1月2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