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在参与(七)>老 子 (MXG)

(2006-07-31 08:27:29)
[作者按:祝贺罗力兄获得新生,人生六十始,有十二字与兄台共勉:延福寿,尽孝心,享天伦,有作为.欢迎赵津加入宠友行列,我们也许能在"官园"宠物市场见面.老子与孔子不同,是主张"出世"的,读点老,庄的书,学点道家的哲学,能让人心平气和.如今社会有些烦躁,无序,我们需要多修心性,方能面对.下文是一读书笔记,意在抛砖引玉.]
                       

   人们常常使用这样的成语:“天长地久”、“自知之明”、“根深蒂固”、“无为而治”、“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少私寡欲”、“出生入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到这些语言都是出自《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冉。春秋末年人,出生在当时的楚国苦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具体的生卒年代不详,但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学,老子应年长于孔子。老子博学,在周朝做过“守藏室之史”,类似当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由于老子不满统治者的腐败荒淫,憎恶时弊,他毅然辞官,骑着青牛走向隐居之路。《老子》一书形成于战国早期,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一书中的核心思想,几乎是处处在说“道”,论“道”。那麽什麽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实际上老子的“道”是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和变化的规律。当然这还是在用语言来表述“道”,实在是不符合老子的规定。老子认为,“道”视不见其色,听不闻其声,触不得其形,是“无物之状,无物之象”,但“道”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老子也说“道”是“玄之又玄”,令人“惚恍”。“道”是永恒的,它不受时间限制;“道”是无限的,它不受空间的约束。从“道”的无限的可能性看,也可以认为“道”是一种“无”。老子的“无”并不是空无一切,而有概括一切的涵义。在老子看来,“无”与“道”可以等同。从“道”生成天地,育衍万物来看,也可以认为“道”是一种“有”。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无”是万物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宇宙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伟大突破。它回答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有限与无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它比起康德用“二律背反”来回答宇宙的有限与无限,比起海涅用“一个白痴才期望有一个回答”来回避问题,更加完美,更加深刻,更加令人深思。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很显然,老子在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中,要凸显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不是名词。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自然而然的状态。“道”是自然地存在着,人通过地、天、道,最终要法自然,这就是老子要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法自然,要顺应自然,而不能“主宰”自然,破坏自然。违反了自然,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违反了“道”,违反了万物生衍的规律,最终要遭到自然的惩罚。老子这些极有价值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人们不断地“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地破坏自然,不断地出现不文明。人们不能肆意地破坏生态平衡,不能无理地干涉、扰乱动物、植物的生存进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破坏自然界的风貌。当人们拼命地追逐现代化的时候,慢慢地发现离开自然越来越远了,吃、穿、住、行样样都是“人造”的,甚至连语言、感情、思想都不自然了。当“自然”不满于人们的所作所为,开始做出反应,“教训”一下人们的时候,人们才觉出“自然”的存在,才觉得自然的、天然的、纯生态的事物又美又好,而且难能可贵。曾几何时,吃纯天然食品,穿布衣又时髦起来。人们应该认识到,顺应自然就是尊重客观规律,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如果没有人和自然的和谐,今天是非典、沙尘暴,明天是海啸,人类面临这麽多的“非典型”和“不明原因”的事物的干扰,怎麽会有人类社会的和谐?老子主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到“复归于朴”时才“常德乃足”。这是老子,也是我们所期盼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所倡导的人的崇高的生存理念,所推崇的人的更高境界上的反朴归真。

   人到底怎麽做才能“法自然”,才能“复归于朴”呢?老子认为“无为”是最好的行为准则,“自然无为”是《老子》的 中心论旨。“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否定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为”反对的是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不知常”的妄为;提倡的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人的行为要因物性,顺自然,即“为无为,事无事”。这样,表象的“无为”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由此老子又引申出“弃智”、“守柔”、“崇俭”、“戒矜”、“去欲”、“不争”、“不怒”、“非战“、“勿强”、“勿矫”等思想,涉及治国、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如今人们多提倡有所作为,当然是对的。但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的“为”必须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无为”,而不能是只凭主观意志的妄为。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和付的“学费”实在是太多了。老子曾经警告过世人:“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全书五千余字,分为上下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所以《老子》又称作《道德经》。除了上边提到的论述天地之母和万物之本——“道”、道的本性和人生的境界——“自然”以及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无为”以外,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比如,在论述拙与巧中的“自知之明”,“大巧若拙”;在论述弱与强中的“柔弱胜刚强”;在论述静与动中的“以静制动”,“大器晚成”;在论述进与退中的“无私才能成其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论述仕与隐中的“功成身退”,“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在论述治与乱中的“治则不治,不治则治”,“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论述战与和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祸莫大于轻敌”,“哀者胜”;在论述修身与养生中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少私寡欲”等等。老子的学说朴素、自然,充满了辩证法和批判精神,他所倡导的整体和谐、扬善抑恶、重生轻物的思想给历代的人们以无穷的启迪,老子不愧为世人景仰的智者,《老子》也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宝库。

   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共同融入了中国的思想与生活,而且对亚洲、欧洲的文化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起源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的道教,和道家文化有着很密切的血缘关系。道家思想是道教的哲学基础,《老子》是道教的圣经,被尊称为《道德真经》,老子是道教徒所尊奉的教主。古代传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传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教徒则称他是长生不老的,这显然是宗教化了。

    有一次去湖北,我游览了道教的胜地——武当山,来到武当山的最高峰——金顶殿。那日云雾特大,我身边峰浮云涌,人似飘仙。在殿中,我向真武大帝深深一拜,也算做对先知先觉的老子的敬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