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很早就“开始”了“色影生涯”,因为我老爸年轻时是个业余色影爱好者。但那时由于条件所限,他也只能是玩玩国产的“海鸥”120机子和苏联产的一架135机子,还都是二手货。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起,一到星期日,老爸就拎个破照相机,逮谁给谁照,你不愿照都不行。照完后,他还带领我和弟弟把家里的窗户堵个严严实实,在家里用自制的“曝光机”冲胶片、洗照片。60年代某年的一天中午,只见老爸兴冲冲地跑回家来,又兴冲冲地跑了出去。原来他在委托行发现了一套崭新的放大设备,花了40元钱买了下来,那天中午他是跑回来拿钱的,那可是当时全家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呀!
自从有了那套放大设备,老爸的色影兴趣更加高昂了,我们给他当“模特”和助手的频率也就更多了。每次放大照片,都是老爸负责掌握曝光时间,我和弟弟负责帮他看着显影盒和定影盒。我那时经常跟老爸耍赖,我非让老爸把一卷胶卷中有我的照片先洗出来,然后我就说困了,要去睡觉,老爸总是骂我“耍滑头”,哈哈!每次洗完照片,第二天早晨一睁眼,总是先跑到泡着照片的脸盆那去看效果,然后再帮老爸把那些照片一张张地贴到窗户的玻璃上,让它们自然干了掉下来,这样照片上就有光了。有几次,老爸从单位借来了上光机,用上光机烘干的照片又亮又平。老爸还借来过花边切纸机,可以给照片切出各种花边来,和照相馆的一模一样!那时老爸买不起整盒的相纸,就到天津百货大楼摄影器材部买纸边,那里的叔叔阿姨都和老爸很熟,一来了纸边就给他打电话。
写到这,我发现这哪是我的“色影生涯”呀,纯粹是我老爸的!不过,我还真从他那学了不少东西。他把照相机拆开,给我讲了照相的光学原理,讲了光圈和速度的关系,讲了什么样的天气要用什么样的光圈和速度,为什么大光圈、快速度效果比较好,如何根据环境调整光圈和速度。这使我后来和同学、同事一起用黑白相机照相时,起到了“明白人”的作用。通过和他一起放大照片,知道了底版有薄有厚,要根据底版的薄厚选择不同号码的相纸,还要控制曝光的时间长短;还知道了显影液和定影液的浓度和温度都会对照片的质量产生影响。老爸有时在放大照片时,还用双手挡住一部分光,把照片的背景搞成虚的,和照相馆洗的一样。总之,老爸从他的这个业余爱好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也跟着长了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喜欢色影,而每次色影时都比较注意角度和整体构图。看来我没有从老妈那里遗传来京剧细胞,倒是从老爸那里遗传了些色影细胞。
自从有了彩色照片和傻瓜机,老爸逐渐落伍了,他那些知识似乎都用不上了,自己放大照片的“武功”似乎也全“废”了。但他似乎对机械的东西有着天生的兴趣,近几年又玩上了摄像机。我们,他是逮不着了,他就带着自己的摄像机跑到河北老家,逮谁给谁照,照完了回来刻碟再送给人家。为了刻碟,他不仅学会了用电脑,还学会了上网,不仅自己打字写了几万字的回忆录,还会使了MSN,不时还从“动漫传情”里给我发个活动小人什么的。
得,写了半天,还是老爸的“色影生涯”!不过我想,我的“色影生涯”高峰期就要来了,因为有条件、有时间了。我要象老爸那样,不断追求自己的爱好,追赶新的潮流,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这样,脑子和心才能永远不老。
以下是雁征兄认为照的最好的那张,可能主要是角度好一些吧,他帮我PS过了,是在马尼拉照的,但缩小后,效果还是差了,现在我明白为什么雁征兄坚决反对把照片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