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的漫画

标签:
杂谈 |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
汪玉清
(一)
(二)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的主载物为柳条和思妇。《燕归人未归》中头发凌乱,身材有点儿丰满的妇人,手扶栏杆,眺望远方,婀娜的柳丝是寂寞的,空中滑过的燕子也叫唤着回巢栖息,寥寥数笔中却表现了无穷韵味。一个思妇的形象鲜活地跃入眼帘。内心纠结的情愫如《月上柳稍头》中的古典女子,亦如《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幽思的妇人,也蒙上了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中的浓厚的艺术美感。
http://image.yfgp.com/0006/0006091/y00086508_m.jpg
在丰子恺心里,儿童的世界自由、纯洁、简单、充满想象力,远胜过险恶、虚伪,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苍白的成人世界,因此他兴味昂然地做着儿童世界的"观剧者",观察并赞叹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希望用画笔唤回人们的童心,重回到那个洁净的世界。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花生米不满足》中孩子耷拉着脑袋,蹶着小嘴盯着桌上的四粒花生米,孩子因没有得到预先想要的足够多的花生米而感失望。丰子恺是以儿童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他用孩子极其感受力的,确实令人信服的方式说话”,多少痛苦人间如这小男孩的失望。只是成人与孩子不同,孩子的不快和不满足很快就会忘记,于是读着先生的漫画,留在眼底的已超出他艺术的本身而令人去羡慕孩子。
1949年后,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丰子恺没有把自己的画笔贬低为单维宣传的工具。如《瓜车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推翻的手推车,散落一地的瓜果,卖瓜人侧伏在地,O形的嘴上凝满了惊愕和痛苦,过路人袖手旁观的有,笑眯眯的品咂瓜果的有,与推车人的神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于1961年的《劳动节特刊的读者不是劳动者》也很意味深长,被重物压得不见上身的苦力者,颤巍巍的双腿和不规则前移的大脚就成了他们的形象。身着长袍,叼着大烟或手托鸟笼的贵族在宣传栏前观读节日的问候辞吧!“劳动节特刊的读者不是劳动者”,一语中的,对劳动人民寄寓了无限的同情,丰子恺——一个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
http://hiphotos.baidu.com/wenzhen123/pic/item/a7e2380eca5d19c8aa64577f.jpg
http://s5/bmiddle/4d94425bccf89977d9be4
http://bbs.000562.com/attachments/200406/jpg/3MRB_200462512912110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