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为啥就不能当旗手?
(2008-08-06 02:35:10)
标签:
体育 |
分类: 中国篮球★奥运 |
我一开始并不知道易剑东这个名字,但后来无意听同事说起这人,听闻他写了一篇名叫《不赞同中国代表团再用男篮运动员做旗手》的文章(如有网友感性其,可以百度阅读此文),怀着疑问之心前去拜读,大叫失望。我觉得,作为北体新闻系主任,口出此言,甚是失态。突然想起跟我提此事的同事不就是是北体新闻毕业的嘛,故问他易教授的传业解道能力如何,我同事没好意思回答,只是苦苦摇头。
在这里,我不是想和易教授“结怨”,只是出于一个篮球记者的本能反应,微微弱弱想问您一句:我们篮球运动员为何就不能当旗手?尤其像姚明这样的运动标兵,为何就是不能蝉联这个荣誉?
谁都知道,从1984年重返奥运大家庭后,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旗手都是由男篮球员担任,其中,“战神”刘玉栋无疑是最幸运的角色,他连续在1996年和2000年担任旗手,梅开二度,无人能比。雅典奥运会上,刚刚在NBA打磨两年的姚明成为史上最无悬念当选奥运旗手的参赛者。但有句话叫“审美疲劳”,一个项目的运动员在旗手领域实现垄断,自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怀疑,很多人或许都在想,我等泱泱大国,如此多奥运夺金项目和选手,难道就没有一个能代替篮球运动员充当旗手的?
易教授肯定就是怀疑者之一,而他最大的论点就是:“国外选择开幕式旗手的基本原则是本国最优秀的运动员代表,一般从本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中选。这和中国的情况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也就是说,在易教授看来,篮球并非中国的优势项目,所以,就没有足够的资本去竞争旗手这个权利。我承认,奥运会最好成绩不过第八的中国男篮的确不够“强势”,比起动辄就有可能包揽金牌的乒乓球和跳水等项目,更是无从媲美。只是照易教授的逻辑分析,奥运会的竞赛标准无疑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既然不是竞技最强,就没资格接受荣誉,只有竞技最强,才能担当殊荣。这和顾拜旦老先生提倡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彻底背道而驰。我可以帮你解疑一下,支撑和造就所谓“更快、更高、更强”的是什么?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不是奥林匹克的作风。
堂堂北体教授,难道连起码的奥林匹克精神都不知道吗?如果知道,您觉得,中国男篮众志成城要想在北京突破历史的信念,不够“自信、自强、自尊”吗?姚明是中国男篮的旗帜,他放弃美国群众对自己的怀疑,克服脚伤困扰,一心只想奥运。扯远点,当四川发生地震灾难后,姚明第一时间组织“姚之队”投入救灾工作,不顾网上有些球迷的无端责骂,独自创立姚基金给所有人以表率作用,这些不都和奥林匹克弘扬的精神步调一致吗?
不谈奥林匹克,谈点基本理论。易教授觉得,男篮球员不能成为旗手的另外三个原因分别是:选篮球运动员当旗手的国家不多、有些国家选择了女性、身高不是问题。
这些原因听上去都站不住脚,不说和他文章之后的三大标准“男女平等的意识;不同项目平等的意识;既注重外表又注意内在形象的意识”自相矛盾,就是单说这三条,也都是生编乱造。
首先,据我所知,现在选定男篮球员作为奥运旗手的国家已有三个,除了易教授提到的阿根廷(吉诺比利),还有立陶宛(雅斯科维修斯)和俄罗斯(基里连科),如果您不懂概率学,我来和您说,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的球队共12支,其中只有七支确定了旗手,而在这之中,就有三位是男篮球员。概率是多是少,无需多言。
另外,用福原爱(日本乒乓球)做女性旗手的例子,以及用埃斯皮诺萨(墨西哥跳水)作为矮个旗手的例子,都完全没有说服力。您可以查查,福原爱和埃斯皮诺萨在那个国家的知名度,没错,这些旗手的选择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受众知名度高。那请问,姚明在中国的知名度算不算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全世界体育迷告诉您。
我觉得,选拔旗手,有一点非常起码的要求:这人一定要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体育影响力,毕竟旗手就像脸面,谁都了解你在体育界的地位,肯定效果尤甚。这人还要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文化亲和力,因为旗手也是一个国家涵养的影射,他必须能反应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德,低调和谦卑,是基本素质。如果按第一条,姚明和刘翔最合适。如果加上第二条,谁比姚明更合适?
得知内幕,易教授的论断或许会得到满意的证实,但我想说,无论姚明是否蝉联旗手,他做中国体育界的领“旗”人,当之无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