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还是“独立”日?

(2008-03-14 20:10:14)
标签:

体育

分类: 随笔心情★随意

奥斯卡还是“独立”日?

□  谢淳恺


斯卡在今年选择了独立,放弃了商业,于是有了一次完美的电影盛宴,和一场不完美的颁奖典礼。听说今年美国观众只有18.7%的人观看了奥斯卡直播,对于80寿辰的奥斯卡爷爷来说,这多少有点惨淡。

 

但是奥斯卡亲近独立制作的低成本电影,拍手称快的人也不在少数。大家似乎都已经意识到,好莱坞电影工业已经过了拿两亿大片来标榜自己和提高权威性的暴发户年代,无节制的烧钱只能证明团队的无能。

 

奥斯卡在1997年后的八年中,五部最佳影片入围者的总成本几乎都是疯狂的两亿多甚至超过三亿,而这两年除了《慕尼黑》和《无间行者》外,其他影片成本均不高于两千五百万,从而使总成本控制在1.5亿以下。

 

如果说以前奥斯卡是间歇性关照独立电影,比如1997年的《心灵捕手》,2004年的《迷失东京》,2006年的《撞车》,但这些都属于小范围个案,远没有像今年这般具有垄断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奥斯卡对最佳影片的选择,是对一种电影概念和文化的破乱反正。花小钱办大事,在电影产业上也是一条铁律。

 

于是就有了今年奥斯卡的巅峰之战,发生在“气姑”和“油井”之间,同属于米拉迈克斯的《老无所依》和《血色降至》,从头到尾都在暗战。

 

可以看见,独立精神在美国电影中的分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去年《朱诺》这样的独立电影出尽风头之后,这一趋势就大踏步向前,八大制片商的旧模式早就在独立制片的洪流中受到冲击,积极做出了调整,奥斯卡现在才变,算得上是亡羊补牢。

 

其实,奥斯卡的每一次转身,都是一次改变。每一次改变,都是从反类型片开始的,他现在终于敢用自己的热脸去贴冷屁股了,别管有趣无趣,至少勇气可嘉。

 

置身于如此大背景下,《老无所依》为何又能无人可当地PK掉《血色降至》?其实这个问题不难,一切都顺着大势迎刃而解。

 

只要想想,科恩兄弟和托马森·安德森相比,谁更游离于好莱坞工业机器之外?科恩兄弟在美国独立制片中的工龄远远胜过安德森,加上他们的电影既可以像昆汀那样吸引一批另类影迷,更比昆汀的无厘头风格易于登上台面。

 

在难分伯仲之间,与其说是《老无所依》战胜了《血色降至》,还不如说是独立精神对新晋独立精神的一次胜利。因为无论电影还是导演,在好莱坞内外,连礼节性的微笑都不愿施舍一个。

 

或许科恩兄弟根本不在乎这个奖项,他们在得奖感言上的寥寥数语似乎已是验证。又或许这个大奖还会让兄弟俩心里憋屈:当年我们拍《巴顿·芬克》的时候,你们怎么都没正眼瞧过一眼?

 

从默片、NC片、商业片、文艺片、复古、流行、黑色···奥斯卡就是没有这么露骨地拍过独立片的马屁。在这个驱赶潮流的年代,《老无所依》和《血色降至》恰是这种反叛式崇拜的高级诠释手段。

 

奥斯卡来到“独立日”,但唯一可以预言的是,这个定格,不会长远。

 

 

PS:最后说说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老无所依》头一遍看完,什么叫“老无所依”,什么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 ”,不太清晰。只是电影里那种人物在事件的发展中无力操控的痛楚,在《血迷宫》、《巴顿·芬克》、《冰血暴》、《缺席的人》,甚至娱乐精神十足的《老妇杀手组》里都曾相识。第二遍看过,老无所依的意义清晰了,看着汤米·李·琼斯影片最后对老婆说自己见到父亲的梦,最后一句是:“然后我就醒了”。我明白:人人会老去,时间流逝这件事情上,人人是无力的,所以,老无所依也是“人人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也是“No Country for Eevery Men”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