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年不能成为F1一个时代的符号

(2007-10-30 12:33:43)
标签:

精彩球评

分类: 缤纷体坛★杂谈
07年不能成为F1一个时代的符号

07年不能成为F1一个时代的符号

□ 谢淳恺

07年的F1,有点烂漫,有点诡谲,有点波折,有点有趣。

 

所有人都猜不到开头,也没有人能猜到结局。从汉密尔顿第三轮在巴林领跑车手积分榜,到汉密尔顿最后第二轮在上海意外退赛,再到汉密尔顿收官战役在巴西让出桂冠。全年的F1故事就像引擎轰鸣中炮制的《碟中碟》续集,谁是帅气逼人的阿汤哥?当然是那个年近22岁的黑人小伙汉密尔顿。

 

我觉得,将错综复杂的积分形势累加在这个生命体上是残忍的,它等于扼杀了“后舒马赫时代”的一个铿锵符号。奇迹没有诞生,英雄没有出现。莱科宁七年磨一剑登上宝座,是一个看上去最接近格林童话的结尾,但这都和王者传奇无关。信不信由你,北欧国家的高福利制度让莱科宁的微笑变得很仓猝,同时回忆他的前任哈基宁,夺冠两年后销声匿迹,幸福很短暂,由北欧人构架起的幸福空气让车迷沉醉同样很短暂。

 

谁是F1车坛新的主宰---这个问题至少在07年的段落中找不出答案。

 

就未来而言,也许是阿隆索,也许是汉密尔顿,他们不是冠军,却有着冠军之外的王者之相。事实上,如果不是他俩同室操戈、自相残杀、鹬蚌相争,莱科宁的后发制人肯定不会成为现实。一个天才永远不会屈服于另一个天才,迈凯轮遭遇的悲剧恰好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家和万事兴。

 

人有人品,踢球有球品,打牌有牌品,开车自然也有车品。阿隆索是典型的“赛场刺头”,他的车品在F1江湖时有非议传出,汉密尔顿比他年轻3岁,初出茅庐,车品同样饱含异味。日本战大雨滂沱,迷雾笼罩的赛场上,汉密尔顿跑出奇怪的路线,朦胧了身后韦伯和维特尔的眼睛,致使后两人双双退赛,引发赛后口水祸端。通过录像重播,汉密尔顿实在有点难逃其责,虽然躲过了F1官方的定罪,他的年轻莽撞依然传递着某种引火自焚的讯号。

 

这件事赤裸裸地揭露了一个现象:汉密尔顿不是好惹的车手,他狷介,他桀骜,他猖狂,他懂得用年轻人特有的方式掌控比赛,不希望受人摆布,听人指使。和阿隆索一样,他们同处一屋,却同床异梦,在“银箭”队内,没有绝对的NO.1,只有相对的大佬,谁赢得比赛,谁就胜人一筹。

 

以上这点,恰是迈凯轮之所以全面输给法拉利的差距。英特拉格斯赛道,法拉利用一种很家庭化的温馨配合给了阿隆索和汉密尔顿一个教训,当马萨激情洋溢地在发车时使了一下力,又含情脉脉地在维修区刹了一下车,四两拨千斤,宁为绿叶,为队友挡风遮雨,就是如此,莱科宁轻而易举就篡位成功。与此同时,阿隆索又在前面为身后的汉密尔顿做了什么?他有点楞头地横亘在汉密尔顿之前,像威武不移的大山,让后者的赛车直冒青烟,滑出赛道,然后事态恶化,汉密尔顿怒火中烧,情急之下,不知按错了哪个钮,赛车变拖拉机。等回过神,法拉利的那一抹红早已绝尘而去。

 

明明一家人,注定不是一家亲,这是悲哀,所以酿成悲剧。早在匈牙利战,汉密尔顿和阿隆索的矛盾就开始升温,汉密尔顿揭发队友超限时呆在维修区,影响他创造最快圈数,难掩情绪的内讧最终让迈凯轮丧失了当站的车队积分,即使“间谍门”事件已经使迈凯轮的车队捞分计划意义全无,但个体上的冲突还是变本加厉地吞噬着车队的剩余精力。

 

说到“间谍门”事件,这应该是本年度统领全局的一个转折点。我不敢相信,那纯粹是法拉利单方面调查出来的惊人内幕,F1领域的赛车,零件琐碎,细节复杂,任何有关车动力的文件都是机密,如果按当时某些国外媒体的猜测,确有“内鬼”里外勾连,归根结底,还是迈凯轮内部出现了不该有的动荡。家事不宁,外战不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勾心斗角,外部肯定鸡飞蛋打,最后错失个人赛冠军就是车队沦丧整体效力的间接诠释。

 

车手是车队的一面镜子,迈凯轮竹篮打水一场空,有车手内部的暗自较劲,也有车队外部的暗地搅局。

 

看到法拉利和永远乐于成为二号车手的马萨签约到2010年,迈凯轮的老板罗恩·丹尼在想什么?阿隆索和汉密尔顿在想什么?2009年,莱科宁合约到期,法拉利是阿隆索向往的下一站,天道酬勤,老天会给他一个重整旗鼓的机会?

 

真到未来某年某月,新F1时代的领袖或许才会浮出水面,汉密尔顿和阿隆索直面对话,巅峰对决。舒马赫曾说:有人超越我的时候,就是我退役的时候。这样的话同样适合当作迈凯轮“双核”的挑战宣言:超越那个人,就是我登峰造极的时候。

 

2007年已过,离一个时代又远了一点,其实,离另一个时代也近了一点。


《钱晚》F1回顾专题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