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在讲教育公平的时候总是要提到三个层面: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尤其是在中国社会现今正在经历大背景的社会转型的伟大时刻,教育无疑更是时刻衡量着社会转型和进步的重要尺度,因此才有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公平”的讨论,轰轰烈烈的“教育均衡发展”讨论,以及教育产业化。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但是今天我先不来谈什么理论性的,先入为主的东西,请允许我先来讲三个小故事,他们都是我们熟悉的故事,或许正是您正讲给下一代的故事。
故事一:揠苗助长
这个故事不用我多费口舌,无论是故事的内容还是其孕育的寓言道理,连3岁的小孩都能说得出来。问题都不在这里,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从前20年的小学课本选编这则寓言道今天我们的孩子又学这则故事,明知其中深刻的道理,还明知故犯呢?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拔苗”是不能助长的,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一定要遵循他自然的规律,该道理更是时常嫁接在教育的问题上来,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的问题,即0-6岁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多少的教育专家,从“自然教育”理论的提倡者卢梭,到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从实用主义实验的杜威,到中国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都是主张教育要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而不是凭着主观的臆想去破坏和泯灭他们天生可爱的东西。
如果把儿童比作是正在抽芽生长的幼芽的话,我们的家长就是培育他们的“庄稼人”,中国的庄稼人往往有一个心理的弱点,就是总是感觉自己的庄稼不如别人的庄稼,“庄家总是别人的好!”于是乎,便郁郁不平,生出许多攀比和“补救”的心理来。由此便产生了中国有史以来庄家汉中最聪明的number one来,他的“恨苗不成树”最终化成了一股强大的智慧和勇气,一夜之间,改变了幼苗的长度,谁知“欲速不达”啊,他单纯的攀比心理使他失去了所有的庄稼。
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在心里“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要炫耀的“庄稼”,好像只有你的庄稼比别人的庄稼长的高,你才是一位成功的庄稼汉。这种炫耀的,充满期待的心理。给了今天的小孩多大的压力啊,他们有限的童年(前童年期)就像禾苗一样被不断地拉长,无禁止地拉长,最终不是绷断,就是失去原有的弹力,适得其反啊!有些家长更甚,将自己身上位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口烁其词:“只有灰色的童年,才会有金色的未来。”悲哀啊。悲哀啊!真是可怜的天下父母心啊,真是可怜的幼儿。
为了起点的“优越”,我们不惜牺牲人落泪最最珍贵和美好的东西——童年!甚至有些家长心里深知幼儿的童年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多发展天性,多发于身体,但身在“江湖”中的他们眼里也使充满了多少无奈的眼泪,一想起明天孩子就要冲出起跑线,进入到激烈残酷的社会浪潮中去,他们人心割爱,他们明知故犯,他们内心矛盾,神形相离,游离于现实和梦想中间,“揠苗助长”的故事辈辈在讲,但最终只能乖乖呆在故事书上,各种学前的,幼儿的教育争相绽放,繁荣无比,到底背后谁在作祟,谁促使我的手伸向幼苗,都来深思吧!!!
(后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