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冬子杀死胡汉三合情理吗?

(2006-03-15 17:35:09)

一个春日的晚上,我蜷在沙发上,拿起一张报纸,顺手打开了电视,CCTV-6正在放映百年电影回顾,谈到《闪闪的红星》,主持人在一段抒情的评论之后,说:“尽管一个10岁的孩子杀死胡汉三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原意大抵如此)

我是伴随着“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而长大的,而我的女儿也已看过N遍《闪闪的红星》了。尽管我们两代人的生活环境距离电影中的那个时代都十分遥远,但或许我们都缺乏客观与理性,或许我们又太沉浸其中,我们居然都没有意识到潘冬子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杀死自己的仇人有何不妥。

其实,在那个时代,家仇国恨迫使人们不得不站起来,并且,在崇高的信仰支持下决绝地投入斗争。所以,一切的行为似乎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因此,与其像主持人所说的潘冬子的行为受到了在中国拍电影那个时期的时代影响,不如说更多地受到了电影本身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影响。

这时,我不觉想起前不久看到的成龙主演的电影《新警察故事》。故事中那几个半大孩子有着令人羡慕的、有权有势的背景,而且,这几个孩子又有着同样令人妒嫉的聪慧与良好而严格的家教。按理说,如此完美的生长环境是无论如何不会导致这几个孩子破坏性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因为这“不合情理”。但事实上,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行为本身是否合情理,而在于这几个孩子的行为令人恐怖,这些行为的后果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杀伤力。

如果仅仅是几部电影,是否合情理倒也无妨,放低点说,娱乐而已,不指望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但如果这种影响辐射到了社会层面,并产生了现实的结果,可能就不太妙了。

比如,看到我手中的报纸,我感到并不乐观。报纸上说:最近,中国的少年犯罪子在逐步上升,有“几个十来岁的大姐大伙同他人奸杀花季少女”,有“十几岁的孩子绑架杀人”,有“小学生假戏真做杀死玩伴”,至于校园抢劫更是层出不穷。于是,报纸呼吁社会重视青少年教育,重视电影等媒体所充斥的色情、暴力等所产生负面结果。

而我在想,抛开深层次的社会背景不谈,仅就电影等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过去的电影或许有着较深的标志性的烙印,而且,那个时代几乎就没有什么非打仗的电影啊,但是,这种烙印本身似乎并没有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尽管打仗游戏伴随了我整个童年,而据我所知,这些电影的影响以及打仗游戏也并没有导致太多所谓的暴力与犯罪问题。

但现在呢?且不说蒸蒸日上的物质生活,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样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电影世界呢?战争与打斗至少不是全部内容了吧?而现实影响又如何呢?

如果说潘冬子杀死胡汉三不合情理,那么,按照这一逻辑,那个时代的电影就有着太多的不合情理了。其实,实在点说,合不合情理只要对社会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也无所谓。 

而现在的电影呢?反映的内容更加丰富了,运用的技术水平更高的,电影似乎更好看了,所谓的不合情理好像应该更少了。还是那《新警察故事》说事吧,那几个有着完美环境的孩子竟有着极端的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又情理何在呢?人们为什么要努力寻找其中的情理之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所谓是否合情理可能只是一种表象,我们真正要寻找的可能是电影背后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形成的社会后果。那个时代的电影更多地宣扬了一种正义与信念,其反映的战争与斗争和现在的所谓暴力和犯罪无干。而现在的一些电影,暴力与犯罪则成为了内容本身,我们又怎能指望这些行为的所谓情理不会产生可怕的社会影响呢?

崇高信仰下的战争与斗争、暴力与犯罪、所谓合情合理,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与奥秘?我想不明白,甚至越想越糊涂。但我知道,潘冬子的年代距离我们很远,而校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却离我们很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