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籍歌手黄安评价宋冬野吸毒事件,并引用李敖的名言说:“职业作家不能靠灵感写作,就像妓女不能靠性欲接客”。显然宋冬野“吸毒灵感说”,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小姐接客遵照保密惯例,一旦被抓即“见光死”;可艺人吸毒最终是想尽人皆知,可谓“见光活”。吸毒栽赃灵感,那灵感栽赃谁呢?
近几年演艺界明星吸毒案件频发,屡禁不绝,如飞蛾投火,顽固不化。吸毒风盛行娱乐圈。不管你讨厌与否,一定程度上民谣歌手宋冬野的“知名度”又提升了。宋冬野吸毒而被刑拘,负能量的扩散影响着实吓人。
明星吸毒,不足为奇。因此很多人归结为,这是一场蓄意的炒作,或者负面公关营销。究其实质,这不关乎炒作人物或作品的营销方法,及推广团队的整体运作水平,而是关乎一种廉耻心和厚脸皮精神。吸毒于己于人,其影响的恶劣性可想而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晾晒不良行径,是一种何样的“勇气”?宋冬野敦厚沉稳、老实靠谱的面相,使他的吸毒行为更具震惊性。小宋尚且如此,那其他人呢?
为何要“吸毒”?愁呗,愁没好作品。但现在一夜爆红的歌手的作品,还真不敢恭维。历数那些老一辈歌唱家的作品,经典又耐听,这是因为有他们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做支撑,诸如《光辉岁月》《偏偏喜欢你》《千千阙歌》《我只在乎你》等歌曲百听不厌;远点说,如“老掉牙”的《乌苏里船歌》《我爱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令人回味无穷。可是现在众多歌手,又创作了多少骇世经典?若不是得益于经纪公司的持续投入、大量曝光,他们早已随泡沫人气一起消失了。十几年前的《老鼠大米》,七八年前的《香水有毒》,及近两年的《小苹果》,还有什么热度可言。撩妹约炮、闪婚闪离,哪有讴歌的载体?广场舞大妈时髦又挑剔,《小苹果》也觉生腻,尤其舞蹈中那个单腿扬手的跳大神姿势,让人想来就发笑。
网络歌手事业生命太短,只好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求弧度更大的发展抛物线。曾经的那首《董小姐》,印象已经淡漠。关于女孩和爱情的歌曲多不胜数,人们很容易喜新厌旧、将其打入冷宫。乔任梁生前自曝精神压力大,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演艺事业发展遭阻有关:硬挺耗青春,退出不甘心。稍有一定实力的选秀歌手张靓颖和李宇春等,也时不时要靠一些绯闻来博人气。出初道者或人气下滑者,想尽快转运捞金,唯有薄衫卖肉或触犯法律引轰动了。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历经磨难、克服种种不幸,方登顶事业高峰。
这些历史名流中,看来大诗人李白要“背黑锅”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歌手酗酒却无灵感,只好增加“剂量”去吸毒了。但李白任意拿出一首诗,都可以吹牛N辈子。现今的歌手呢?甚至一辈子也创作不出一首传唱甚广的作品。歌手也好艺术家也罢,艺术追求的着眼点在于扎根生活、深入基层,而不是麻木不仁地吸毒找灵感挖素材和借机炒作。吸毒涨人气,比那个莫名其妙被炒热的“蓝瘦香菇”还索然无味,令人鄙夷。
妓女没有性欲也要接客,那是敬业精神。而歌手没有灵感没有作品也要发展,那就是自不量力了。栽赃灵感这个理由很牵强,也很荒唐。半真半假蓄意炒作,就如半推半就的荡妇卖弄风情,不知廉耻。如果没有所谓的灵感和叫好作品,就不要留在娱乐圈毒害青少年一代了。那些混不开而自杀的艺人,相对于明知故犯的吸毒者,真要值得称道一番了。
时代发展太快,网络无情冲击歌坛,今年你昙花一现,明年他退居二线。吸毒明星前赴后继乐此不彼,主要是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犯罪形式可轻可重,吸食品类多种多样,若不吸食就容留他人吸毒,总之不贩卖就OK了。适用主体是,过气明星或初出道新人。短暂的刑拘过后,又重回公众视线,戴口罩低头谢罪、信誓旦旦痛改前非,还是好同志一枚。
吸毒案件为何曝光率之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艺人不知道如何刺激好了,于是吸毒找乐找灵感。再者,警方加大禁毒和曝光力度,因此让艺人有了可乘之机,别管臭名还是骂名,毕竟省去巨额媒体推广费。但别忘了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青春偶像和公众人物,若都去吸毒,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祖国的未来都纷纷仿效,那岂不成了东亚病夫,国将不国。
明星出轨玩出私生子,因有户籍新政落地,为孩子找到归属不成问题,甚至还能缓解人口负增长。相比之下,明星吸毒群扩大,就只能增加负能量了。治毒需用重典,虽不能拉去枪毙,最起码刑罚周期上要延长。高晓松醉驾刑拘六个月中,看名著写剧本,与狱友倾心交谈,才知以前的作品比较肤浅,现在忆起他还津津乐道。照此看来,宋冬野们在狱中看书听雨、激发无限灵感,那是一段求之不得的静好岁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