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精神折腾,估计李安要被动减肥了:从“导师四转”到“凄惨四票”,再到“神奇复活”,李安在“中国好声音”舞台的经历像中国雾霾天气一样,命运走向忽明忽暗,时好时坏。面对媒体评审砸出的无情四票,李安茫然无措,脸上僵硬地抖动微笑。尤其那英过火的点评,也令他有些无地自容。汪峰的那句“最低水平也有高标准”让他慢慢缓过神来,周杰伦一拍save又让他满血复活、从头再来。这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导师对战,“小胖”李安遭受了一场心灵上的屠宰。

当晚第三轮对战张磊,或许选歌不当又或心情紧张,李安在演绎《爱我还是他》时状态不佳,若小比分惜则在败情理之中,但没想到票数低得如此夸张。如果事后李安收看节目回放,他会发现明明至少五个评审发言赞其唱功,为何举牌时却变成了稀稀拉拉的四票支持。残酷的票数和反差强烈的现实,让这个21岁的胖男孩心生不解和尴尬。紧接着,他又遭受了导师那英的第二波精神扫荡。挑战地表最强战队,那英使出了浑身解数,打起心理战,每一句表达都像脱口秀,绵里藏针,颇具杀伤力。当初盲选时那英被李安浑厚而磁性声音迷惑,但在她转身时,脸上写满了后悔的表情。这次李安输给张磊,或许是起死回生、开心过度,那英点评时还拿李安的长相说事:“当时觉得这个人肯定帅死了,结果没想到……”好在周杰伦接过话茬儿,“没想到是个蛮可爱的男生”。女人在绝望的时候,是非常疯狂无情的,零比二的不利开局及张磊力挽狂澜翻盘,那英的心境也在崩溃和亢奋中迅速转换,真性情一览无遗。只是,李安和很多歌迷,还是难以消化那姐的“直率”和“爽朗”。
就李安本人表现来看,他在舞台上的发挥呈“匀减速”运动,正消耗着观众和歌迷对他的热情和期待。盲选时李安凭着《逝去的爱》征服四位导师,组内PK险胜江源东,导师对战转危为安,称其“失误哥”不如叫“幸运哥”,只是后来没给周董争脸。盲选之后的比赛频频出现小失误,唱功不够圆熟,新鲜感下降,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爱我还是他》不仅感情的投入不到位,在转音乐部分还出现了跑调现象。而张磊的演唱平淡、安静,直击观众心底。盲选时他那首《南山南》点击率飙升,《虎口脱险》又将再次火起。正如汪峰所说,民谣是音乐中的灵魂,好听的民谣更是无可阻挡。李安不是输给了张磊,而是民谣,或者说是以70后为代表的评审团。现场媒体评审大多是70后,经历过校园民谣风靡的岁月,《虎口脱险》又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青涩回忆。在繁华而又浮躁的当下,清净的歌声能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更祈盼一份纯真。那种重新燃起的青春情怀,也许才是对李安评判最为致命的打击。
很多媒体评审在评价其他学员时,多用“价值”“潜力”“偶像”等词汇来阐述自己的力挺观点。又如关诗敏,评审称其外形不错,歌声也美,大有可能是经纪公司签约的菜。当然,在这个强调视觉、推崇颜值的时代,估计很少有公司愿意花钱炒李安。谭咏麟说过,一个歌手真正成长的时间都需要五年,五年之后你仍能站得稳并且有所成就才证明你的价值。不管是出炉于何种选秀的舞台,那些靠包装而上位的歌手只是昙花一现,很难能够经受起时间的考验;又因过度商业化包装,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周杰伦当初出道时,也处处碰壁,但凭着才华和不懈努力,终成为华语乐坛大咖。周杰伦说过,他从没有恨过那些当时不赏识他的人;就是现在,他也在提醒李安要尊重媒体评审的选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真正喜欢声音的人并不多。周杰伦的毅然挽留和当众鼓励,似乎在告诫李安要坚持歌手的本真,质朴的人唱出专业的歌,才会赢得人心。
在李安身上发生的就像“马太效应”,盲选时被捧上天、成夺冠大热门,对战失利又将其抛至谷底、弃之如鸡肋。以商业化角度来看,李安的惨败并不值得“可怜”和“挽救”;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李安那如一张白纸的心灵,又是值得呵护并寄予厚望的。李安唱英文歌是劣势,也是优势,在世界主流音乐中,英文歌传唱度要远远高于中文歌,这是不争事实。李安又是幸运的,盲选时他“爆冷”选择了“新晋导师”周杰伦,或许避免了为后来那英组失利而“背黑锅”,至少他在周董身上会看到一个音乐人应有的态度:尊重音乐,尊重学员,甚至尊重对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