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填补国学空白,新育中国孩子

(2013-05-28 16:50:50)
标签:

中国孩子

学堂故事

国学

王劲松

教育

分类: 辣语点评
                                                      □林哥很拉风
    在动画“垃圾”充斥荧屏、优质儿童电视剧极度匮乏的今天,《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的诞生则是寓教于乐传递了正能量,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媒介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唤醒每个人心底良善的梦想,更为儿童剧集市场增添了一股清新之风。目前来看,同类作品在体现传统观念及国学文化上显得过于单调和苍白,完全忽视了题材内容对儿童教育功能上的潜在意识,而这部表现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中国孩子》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孩子》:填补国学空白,新育中国孩子

    无论任何时期,家有儿女教育便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令家长束手无策的问题,比如懒散、撒娇、自由、撒谎,等等。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但一说起教育,家长、老师均大为困惑。其实,这不仅是《中国孩子》中张彤与翟小兴扮演的夫妻遇到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很多家庭也都会遇到此类问题。如何塑造下一代美好的灵魂,确实是一个永恒话题。当下热播的抗日剧、宫斗剧、穿越剧,抑或是网游、智能手机,都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有限,他们的好奇和冒险心理,促使其不加辨别,便刻意地尝试和模仿,从而极大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孩子》讲述民国时期、隐姓埋名的王大智来到江南某个小镇,办起了学堂,除传授《弟子规》外,还传授现代知识、启迪民智。王先生与孩子们、民宅的主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会让家长朋友获取一些教育心得,及一些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中国孩子》:填补国学空白,新育中国孩子

    《中国孩子》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的民国时期,那时的中国教育界悄然掀起了一场国学教育运动,在大中小学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随即引起了一场声势颇大、旷日持久的纷争。剧中,王先生先后运用《弟子规》所讲的道理,让三位房主的家庭由矛盾重重变为温馨和睦。同时,《弟子规》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小镇。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王大智在教书过程中也逐渐体会到思想文化对振兴民族的重要意义,重新找到了生活方向。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糅杂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像《家书抵万金》《万物不丧志》《一诺千金》等小单元剧。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有许多中华民族的典故,珍藏于亿万人民心中,尤其那些最适合人类生存、延续、进步的仁义理智信,更需要我们谨记奉行。《中国孩子》创作呈现出了外在表达形式的鲜活、直观,内容上折射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蕴,把传统文化精华改编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故事,让当今的更多孩子和家长受益。

《中国孩子》:填补国学空白,新育中国孩子

    扮演王大智的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王劲松。在拍戏之余,在课堂上他还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2002年起,王劲松开始倡导把《弟子规》用于台词教学,要求学生人人能背。“十多年过去,在一届届学生身上,我很欣慰地发现了‘《弟子规》的种子效应’。在《学堂故事》中,王劲松饰演一位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教书先生,其所传授的也是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也许孩子们一时可能不易明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他们应会对其有较深的理解,就会有顿悟的收获,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会深深的扎根于他们心中。剧中,王先生那种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态度,正是现在的教育人需要用心学习和潜心修炼的。重视内心胜过表面,重视精神胜过物质。今天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生活和知识,更多的是精神,乃至抵达他们的心灵。
 《中国孩子》:填补国学空白,新育中国孩子

   有人认为,谈民国教育是一种复古,是一种怀旧。其实不然。而且,重提国学教育不是怀旧,而是一种寻找。《学堂故事》所倡导的国学教育理念难能可贵。这部电视剧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家长、老师指导孩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应恪守的规则。王先生以身作则,以自己特有的思想光彩和人文情怀,发现了现实与梦想关切之间的交融点,“小而美”的单元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