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
11月8日凌晨,醉驾拘役期满的高晓松释放出狱,引媒体蜂拥关注。今年5月,他醉驾致4车连撞、4人轻伤,换来长达184天的刑拘。出狱后的高晓松,没有明显变化,只是胡须变长,略显憔悴。在常人看来,漫长的半年时间,让高晓松失去了很多:没有了与娇妻相依相偎,没有了当评委的人前风光,没有了与朋友举杯相聚……总之,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实际上,这6个月的拘役“收获”,要远远大于上述快乐与自由!
收获一、潜心创作,心智磨砺
近几年,高晓松因忙于家事或选秀,而无暇创作。这次在东城看守所服刑,高老师克服困难、埋头创作,在没有琴、音响设备的情况下,一首《如梦令》新鲜出炉。大凡名人伟人,多是在恶劣的境况下打造影响深远的佳作,如孔子失意写《春秋》,屈原流放作《离骚》,曹雪芹家败著《红楼梦》……还有鲁迅曾彷徨过,哥德、贝多芬想自杀过,但他们都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不懈努力,最终走向了成功。意外入狱,也让高晓松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而这首新歌颇有纪念意义及教育意义。
收获二、苦练英语,进军国际
据称,高晓松释放后将飞赴美国参加某电影节的活动,并修养一段时间。还有传,高拥有美国护照。其实这些并不重要。据高晓松的好友老狼透露,“高晓松在狱中仔细阅读了《大英百科全书》”,作家冯唐也爆料“高在狱中还潜心翻译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晚年小说”。要想进军国际乐坛,英语是第一关。当然作为清华才子,高老师的英文底子不错,还曾在选秀现场大秀英语。作为一个国内杰出的音乐人,他的目光应该更为长远,就像四大国粹、中国武术,以及后来的影视作品一样相继被世人所知悉。如果再争取一个“国际高”之类的名号,就更令国内音乐界扬眉吐气了。
收获三、反思沉淀,蓄势待发
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将决定他事业的高度”。这句话同样适合名人高晓松。醉驾刑拘之后,高老师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行一番反思、沉淀:自己生命的厚度到底有多少?潜力如何激发?坐拥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双名校文凭的他,在上世纪90年代所向披靡,揽大奖无数。但进入两千年之后,作品渐少,多是担任选秀评委。俱往矣。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提高必然拍在沙滩上。当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瓶颈期。问题关键不在于能否做到,而是能否意识到。唯我独尊,高处不胜寒,只有被独立掉淘汰掉。在一个以外表和噱头来恒定价值的娱乐时代,唯有需要积攒力量、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芸芸众生之中保持特殊地位。
收获四、活动减少,远离是非
娱乐圈里的大小明星,看似表面光鲜,实则困顿无限:不能当众失态,不能擅自活动,于是多到阴暗偏僻的夜店、酒吧逍遥。钱多钱少,名大名小,怎一个愁字了得。压抑愤懑之下,多吸毒、发飙,寻衅滋事调节。高老师被吊销驾照,5年内不能再重考,也许是好事。因为,不能驾车,他的活动半径大大减小,朋友难以随叫随到。这样也就远离了灯红酒绿,远离了是非之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是非,更何况是娱乐圈。虽然远离人群,高老师变得很孤独,但也很安全。身处娱乐圈之边,多用耳朵听,少有嘴说,当一个清清白白、明明智智的音乐人。
一次的意外磨砺,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音乐人来说更有鞭策作用和警醒意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强者来说就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未来的高晓松何去何从?期待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