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价虚高“谋财”,药价虚低“害命”

(2011-05-15 20:11:46)
标签:

中标

基本药物

复方丹参片

药企

药价

杂谈

分类: 酸语杂谈

                                                      ■快活林

    很多人都记得,去年,癌症辅助治疗药芦笋片由出厂价15.5元卖到213元,中间利润高达1300%。“天价芦笋片”曝露出一直存在的药价虚高,让患者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而在国家发改委先后进行的多次药品降价管制下,我们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用药招标中发现:为数不少的基本药物的价格竟然低得可怜,以复方丹参片为例,某知名品牌药企的零售价为6元,而有的药企的中标价不到2元,低于药典标准生产的基本成本。同时,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基药招标中,那就是品牌药企难觅踪影。这一切的原因何在呢?

    近日,国家药监部门正下发关于基本药物生产和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矛头直指虚低价基药及其生产厂家。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为何基本药物目录颁布一年后重拳出击?从1300%中间利润的“天价芦笋片”到虚低价基药,药品市场如何才能更加规范?

 

“低价中标药”逼良为娼

 

    民以食为天,而药品向来被摆放在与食品同样的位置,毕竟关乎百姓生命。此前,药品销售的多环节利益关系,导致出现“天价芦笋片”等药价虚高,从患者兜里掏钱贿赂医院的现象。围绕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度“谋财”的虚高药价成为众矢之的,这也导致多地基本药物招标中,频频出现“唯价论”,而这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2010年,河北药检部门对十几个品牌复方丹参片进行抽检,发现合格的只有两个品牌;同年,江苏省检查出两个厂家的复方丹参片带有异性有机物;2010年第3期国家药品质量公告显示,在抽检的板蓝根颗粒等9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中,发现了13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去年以来,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中药材产量大幅下降,但市场需求却是有增无减,一些最常用的质优价廉的药品经常出现断货,甚至无货现象,中药材价格一路看涨。于是,一些药企借基本药物目录的庇护,进行不规范生产以低价销售,抢占市场赚取超额利润,让惠民的基本药物处于尴尬境地。个别药企以低价中标某些基本药物,看似亏本,实则有自己的如意算盘,比如偷工减料、减少提取工艺,等等。不容置疑,品牌中成药企业正面临着原料涨、药价降、生产难等多重困境,药材资源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中药产业的基础,甚至影响中医药产业的声誉。

    “虚低价基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有些知名药企凭着自身先进技术及实力参与多省招标,但发现技术门槛基本上形同虚设,原因是很多企业都能够通过技术标,最终的竞争基本上仍然是价格竞争,尤其是复方丹参片和板蓝根冲剂等药物,不少中标价低于成本价。从宏观角度讲,基本药物市场的混乱、无序,会严重妨碍我国医革发展进度,影响品牌药企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规范运作,具有社会责任的品牌药企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就放弃投标,失去市场;要么同流合污。

 

药价虚低,“救人”还是“害命”?

 

    按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招投标法》等相关法规,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否则违反者将受到相关部门的处罚。降低“虚高”药价,貌似“利国利民”,但是如果药价低得离谱,甚至违背了价值规律,则是给整个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老百姓未必能受益。

    因连带关系,如果因为药价低影响药农种植的积极性,将会损害整个中药产业链,伤及种植的农户和采收的农户。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中标价格低于原材辅料,就暴露了其中猫腻。以心血管药物复方丹参片为例,目前其主要原料三七市价已达360元/公斤,最高时能达到600多元一公斤。如果按照目前三七360元/公斤的基本市价和药典要求生产计算,一瓶60片装的复方丹参片,三七一项成本就要占到3元,不要说还有丹参、冰片、辅料、人工等成本。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出现一瓶60片的复方丹参片零售还不到2元,难以想象药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

    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频,都是加工制作及原材料上做手脚!药品更关乎人民生命安全,不可儿戏。因此,要想让百姓吃上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还要科学制定标准。

 

问题企业,杀一儆百

 

    中药材价格大幅上涨,药企低价中标事件频出,药价虚低怪现象已经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也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基本药物生产监管。患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笔者建议药监局在进行基本药物生产监督检查工作中,应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对出现问题的基药产品进行召回,避免发生药品安全事故。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比如建立“黑名单制度”,采取清除出全国药品招标采购市场的处罚措施;再如,在遵循市场竞争机制前提下,公开招标确定药品的价格。

    笔者欣慰的是看到国家药监部门此次已经意识到客观问题的严重,对20个基药品种组织的检查就是动真格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及产品一定要坚决查处,杀一儆百,让整个医药市场重建秩序,让老百姓恢复信心。

    笔者也希望企业在惠民医改中发挥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照相关规定,“药品生产企业是基本药物生产及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者”,“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严格按照批准的生产工艺和处方、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诚实守信生产药品的行为做出书面承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