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活林
草根学者蒋国震著书《真假红楼梦》,引起了红学界乃至国内文学界的轰动,霎时间指责、质问、观望、赞同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主要针对蒋国震提出的两大质疑:一是,《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康熙帝之子胤礽;二是《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原址不在南京,是在北京昌平的平西王府。这个大胆推论和考证,让很多这红学专家颇为恼火,让红学爱好者万般惊谔。
《真假红楼梦》的作者蒋国震,北京昌平郑家庄人氏。原来是一位语文高级教师,退休之后被招聘到宏福集团,从事村史研究工作。古往今来,在中国所有“自传体”作品中,《红楼梦》算是写得最真实、最细致、最精巧、最深刻的一部了。正是因为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才值得去研究。除了上述两大推论,《真假红楼梦》中还提到“曹雪芹绝非生于极富贵之家”,“从未受过正统教育”,“曹雪芹绝无‘无材补天’的感叹”,“元妃是胤礽生母的化身”,“金陵十二钗是胤礽妻妾的化身”,等等。《真假红楼梦》是蒋国震先生花了十余年心血考证出的红学研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术创新让红学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87版《红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学术而言,创新也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说,蒋国震对红学的研究,无非是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的探求。但是,他的大胆推论得到很多人的不解,甚至抨击。正提起学术质疑,很多人会觉得工程巨大,认为是只有真正的专家学者才能做,或觉得鸡蛋里挑骨头,无事生非。其实,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质疑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在这一点上,蒋先生真正努力了、付出了,并且确实大胆、用心,不应被千夫所指。也就是说,蒋先生的研究是标新立异、卓尔不群的,起码也花了十年时间发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这也是很多草根学者所不及的。

2010版《红楼》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有许多未解之谜,也出现诸多争议。但是在传统的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不考虑《红楼梦》的小说本质,而是将其当作各种思潮的试验田,或是把它当作充满主观邑彰的谜语大全,或者把治经活盘的方法用于研究《红楼梦》,结果导致红学研究的每况愈下。这也表明了他们在古典文学研究方法上的陈旧与贫乏。但是,学术同样不能永远“维持现状”,而必须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有所突破。蒋先生的研究立足于《红楼梦》本身,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推翻了《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认为原址是在北京昌平的平西王府,等等。且不说考证结果如何,这毕竟对其他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今文化界,倡导百花齐放的研究精神,对于一些《红楼》的不同研究观点我们非但不反对,而且赞成每个人都来努力研究《红楼梦》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学术创新是近年来学术界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在学术研究中,许多学者都遭遇了创新难的问题。《真假红楼梦》作者蒋国震也是如此。学术研究可以承传历史的宝贵经验,但也要有创新意识。客观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是永无止境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也就没有止境。《红楼梦》已经逐渐从文学圣坛走向普通民众,这也是红学获得更大推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事实也证明,像蒋国震等草根红学研究者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红楼梦》的影响力。蒋国震先生能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专门知识,用深入浅出、明澈流畅的语言传达给受众,就是一位值得称赞的学者,他的作品就是好成果。
蒋国震曾说,他并不是想借此哗众取宠,炒作自己,“这个观点是我多年的研究,希望大家能一起来探讨”。正视质疑才能鼓励创新。可喜的是,蒋先生走出了第一步,但希望这不是最后一步。这毕竟对当前国内纷繁嘈杂的红学圈而言也算是小小的一步,也为当代广大红学研究者带来一些活力和惊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