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男李行亮弃赛是理性还是疯狂?(图)

(2010-08-22 21:32:22)
标签:

娱乐

电视

快男

选手

李行亮

湖南卫视

分类: 辣语点评

                                                                                             ■快活林

 

       上周五快男六进五,似乎觉得有些反常,实际上,人们往往错误低估了一些现象。比如,昔日超女或快女助阵,有人认为是博人气,其实,这仅是为了配合节目而已。当年的很多选秀歌手,已经转行或已隐退。还有就是,李行亮出人意料地放弃PK,被认为炒作嫌疑最大,曾令现场出现不小骚动。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在最后关头,李行亮是想为自己赚一把人气。不过,赛后李行亮的解释是,“我的音乐之路,并没有因此终止,反而刚刚开始”。退赛请辞,表面所折射是个人的心态意愿,其实,这还与整个选秀环境发生微妙的变化有关。

   

       公认的实力唱将,紧急关头却急流勇退,不仅是信心不足的体现,而且还涉嫌炒作,李行亮的做法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此举自然引来高晓松、丁薇等评委的批评。毕竟,既然参加了比赛,就要尊重游戏规则,也应该尊重竞争对手。按理说,临近总决,机会难得,绝不能轻言放弃。但试想,如果李行亮此轮过关斩将,就一定能进入三甲吗?换言之,每个人的梦想不一定压在舞台上,即使一夜成名也可能昙花一现。可以说,李行亮的选择是正确和理性的,只是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场合,这一举动,让人无限放大。就如汪涵所说,“花不一定盛开在春天,唱歌也不一定要在快男的舞台上”。
 

快男李行亮弃赛是理性还是疯狂?(图)




      当年,选秀曾一度让人痴迷;但顶峰过后,即是群雄割据,进入抄袭、模仿阶段。萌芽,发展,火爆,低迷,再度发展……凡事都有一个起起伏伏的发展规律。娱乐,是人们生活的主题之一,或可不缺。但是曾几何时,选秀,散发了太多的商业化诱惑,越来越偏离最初的宗旨。而今,选秀节目正在经历“七年之痒”,观众欣赏开始出现“审美疲劳”,但这不预示着选秀死路一条,或青少年对艺术对音乐的追求戛然而止。实际上,各大卫视轮番推出各类选秀节目,就是证明“选秀”还有发展空间。只不过前提是宗旨的回归,真正意义上的比赛的回归。再以欧美为例。偶像选秀在英美等国家依旧火爆,选秀歌手依旧有百万唱片销量和演唱会,因为他们有非常巨大的唱片工业和娱乐产业的支撑,而这个产业链在中国是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的鱼目混珠,操作上的粘贴复制,则让很多中国选秀吃尽苦头。

   

       今年的快男选秀,新闻覆盖量虽然不少,但仔细观众,类似的乌七八糟的炒作,则是很少。也许,最有效的,不是最持久的。一个优秀栏目的影响力,绝不是靠恶意炒作来提升的。湖南副台长张华立曾说,“影响力不能和收视画等号,话题更不能和收视画等号”,“搞庸俗不堪的东西,搞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东西,就为人所不齿了”。一个选秀要想走得更远,正如包小柏所言:“我们的选秀绝对不会出现吐口水、奇装异服的选手”。当年的模式四,只能说明其以往的作用。或许大肆的炒作,并不适合当下的选秀。因此,举办方的包装模式趋于理性,选手的比赛心态也趋于理性。李行亮虽唱功不凡,但外形和个人魅力也很重要,毕竟时下对音乐制作人的要求严格。即使达到选秀之巅,面对的也是一条充满坎坷的音乐之旅。

   

快男李行亮弃赛是理性还是疯狂?(图)



      报道说,与往年相比较,今年“快男”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但选手缺乏个性,认知度大不如前。看似不温不火,实际上却是有序进行。少了爱炒作的个性选手,少了似曾相识的明星脸,加之评委出言小心谨慎,则是选秀草根属性的最有力体现。“我是谁,不重要,只要带来快乐就好!”这是今年快男的口号,而且他们真正选择了后者。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它必定要遵循:个人才华+自身努力+现实平台这一规律。不将荣誉摆在第一位,而是将快乐带给观众,这一比赛宗旨少了商业气息,少了虚伪煽情。因为,观众的容忍度,向来都有一定的底线。而且,除了明星大腕,他们更喜欢下里巴人。

   

       05年火爆的超女选秀,距今已有五载。生活依然,梦想依旧。几乎每一年,甚至每一刻,都有一群追求梦想的年轻人,在为快乐而歌、为梦想而唱。他们这种快乐的特质,还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理性的氛围,催生理性的思维。选秀为更多的人成功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也会为很多年轻人上了生动的人生一课: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