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狼烟四起,各路人马纷纷杀出,批评的目标同指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网上发表言论的这些人中,有精于《红楼梦》的专家学者,有各式意见领袖,还有热爱《红楼梦》的红学爱好者和电视观众,当然,其中也不乏无聊跟风之徒。这一切都源于这部新版《红楼梦》在地方台的首轮播出,按常理说这一轮播出只是地方台的小面积试播,还不至于引发网民的大面积反响,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围绕新《红楼梦》产生的大量网络恶搞和具有贬斥性质言论把这场几乎一边倒的争论在各种媒介上引爆开来。于是,这场争论的核心随着网民热情的升温也变得模糊。

新版《红楼梦》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娱乐时代的一个绝佳注脚,它掺杂了选秀、炒作、潜规则、谩骂、整容、资本、倒戈等等所能想到的一切娱乐因素。2006年8月北京电视台正式推出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选拔演员组织的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制片方选定的导演是国内著名女导演胡玫,但是在2007年决赛之后,胡玫由于不满选秀选定的演员,正式宣布离去,后由另一位著名女导演李少红接任。由此就可以推断出,当导演无法决定由谁出演时,整个新版《红楼梦》其实已经是被资本所完全控制,变成了一个没有那么多艺术成分的生意,李少红的接任可以说属于救场性质。
从李少红许多年的执导经历来看,她可以均衡各方利益,保证商业性的同时又不会失去个人艺术风格。平心而论,李少红的这一特质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影视行业实属难得。特别是在被各方视为香饽饽的新版《红楼梦》中,需要一个有平衡能力的导演参与制作,拥有这一特质的李少红无疑坐拥极大的优势,这可能是促成她加盟的一大因素。本属救场,但剧成之后,网友将几乎所有的谩骂指向了李少红。这本来是资本玩的一场顶着经典名义进行的娱乐游戏,却只叫李少红一个女人承担,“男人们”却缩头缩脑,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从新版《红楼梦》的电视剧本身来看,李少红的确坚持了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艺术理念,从叙事、表演、摄影、灯光、美术等各方面,她都秉承了独特的风格,客观来讲艺术价值很高。在剧本上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使用了120回的全本来作为编剧的根本,相比具有深入影响的87版《红楼梦》而言,更全面地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曾写过《又厚又黑红楼梦》的自由作家王小山在自己评述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文章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概:“在某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居然出现了这样雷人的话:《红楼梦》四大惊人改编:1.巧姐下乡,没进青楼;2.宝钗怀孕,贾府蒙赦;3.宝玉高中,贾府复兴;4.袭人改嫁,洞房相认。他奶奶的!这还是《红楼梦》吗?”显而易见,很多出此类微博言论的网友对《红楼梦》的小说还不是很熟悉,只是为了跟风嘲讽而嘲讽。此外,相比87版中导演可以自由选择演员,新版由于之前《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和投资方的介入,对于演员的选取上导演自主性并不是很高。很多演员身后都有着深厚的投资方背景,为了保证电视剧顺利的拍摄,以及成本的有效回收,李少红采取的是一种折衷的方式,较好地平复了各方矛盾,同时也能基本保证演员符合人物要求。公允地说,折衷必然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品质,在制片人中心制下这也是无奈之举。
对《红楼梦》进行翻拍,本身就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这是一部被视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地位崇高,同时又有87版《红楼梦》电视剧珠玉在前,可想而知,李少红接手的并不是仅仅单纯是一部电视剧的导演工作,同时接下来的还有巨大的压力,也承受了来自各个角落不署名的谩骂,这些谩骂遮盖了正常的批评,确实有些无奈。客观地看,新版《红楼梦》在这个电视剧粗制滥造的整体环境里,如此用心和高品质已实属不易。
在高度娱乐化的中国,从新版《红楼梦》来看,当导演确实是一项高危工作,尤其是对一些已经很有成就的导演来说,一时的非理性争议,如果在这个打了鸡血的网络中蔓延,甚至有名利双失的危险,同时在作品之外还要承受一些不明就里的骂名。呜呼哀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