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碳”余秋雨是观众心灵净化师(图)

(2010-06-10 09:35:42)
标签:

余秋雨

青歌赛

选秀

相亲

蓝色经典

天之蓝

娱乐

分类: 辣语点评

                                                      ■快活林

 

    今年前几场青歌赛,没有了余秋雨做评委似乎索然无味,加之选秀、相亲节目排挤,主办方三顾茅庐,再次邀请昔日“弃将”余秋雨出山救急。昨晚,在“蓝色经典·天之蓝”杯央视青歌赛个人总决赛上,观众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余大师。猥自枉屈、大人大量,为了文化和艺术的尊严,余大师也极为配合地上演了一场戏剧性回归。坐镇“综合素质考核”评委席上,余秋雨点评有度、引经据典,犹如让观众喝了一杯纯净水。

 

    “蓝色经典·天之蓝”杯青歌赛虽然是新人老将厮杀,但观众仍在搜寻余大师的身影,而余大师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作为青歌赛的常客之一,余大师一举一动,驾轻就熟,丝毫看不出此前的些许尴尬和重归后的兴奋。尽管余大师的点评还是按部就班,慢条斯理,选手们表演亮点也不多,但觉得余大师的出现,还是观众不可缺少的纯净水及主办方的镇静剂。以推新人为主的青歌赛老人抢地盘,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于是让人们想起了那个点评出彩的余大师。如果说,“综合素质考核”环节的设置,是让余大师有了用武之地,不如说“请回”余大师是众望所归。在公众印象中,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公信力,或是观众缘,唯有余大师胜任。

 

“低碳”余秋雨是观众心灵净化师(图)

    为了艺术的尊严,不想提高收视率,也许这只是主办方的无奈托词。受经济利益驱使,很多娱乐节目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对收视率的狂热。当然,他们惯用的各种手段,似乎让一向正经八百的节目不服气。马诺、闫凤娇的另类成名,助产批量相亲节目;兽兽的不雅成名,凤姐的雷人成名,均加重边缘人士的成名欲。花边八卦满天飞,沾黄染色成主流,正统栏目心理岂能平衡?因此说,“蓝色经典·天之蓝”杯青歌赛重邀余大师加盟,一边进行文化扫盲,一边制造严肃话题,增加人气,也情有可缘。渴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娱乐精品,是人们在浮华背后的清新需求。犹如吃多大鱼大肉,来点“大丰收”调剂。

 

     娱乐节目泛滥低俗,哗众取宠,可人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娱乐食粮的有保障、有营养。当青歌赛趋于平淡,人们忽然间想起那个思维缜密、博学多才、口碑良好的文坛巨子。昨晚的“蓝色经典·天之蓝”杯青歌赛上,素质考评环节,余秋雨所出题目基本上都是简单的文史常识,但选手们的表现仍然让人失望,诸如不知道榜眼、探花和科举制度的时间,甚至连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也答不上来。但是面对这样的选手,余秋雨言传身教,引经据典,纵论古今,耐心讲解。而选手的优劣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余大师的心情。有句话,让人记忆深刻,他说“经典需要年轻的生命来滋养;年轻的生命也需要经典文化来滋养,这也是中华文化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原因之一”。

 

    从常理来看,如果一个人钻研文化、才华出众,且洁身自好,很有可能被人所尊敬、景仰。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曾几何时,余秋雨因为做评委时出现一些纰漏,因而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无端的攻击、诽谤甚至辱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遭到舆论诟病,余大师委屈至极。可时至今日,青歌赛四面楚歌,余大师临危受命,可谓是情怀豪迈,气量旷达。总而言之,“青歌赛,不能没有余秋雨”,他向全国观众传播中华文化,也向不了解中华民族的人们传播中华文化,“通过青歌赛来听听李白、杜甫,了解了解贝多芬、莫扎特,也是很美好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