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活林
最近在天涯论坛,有一篇关于国人用药历史的帖子,名为“另类六十年怀旧——那些苦与哭的记忆”。帖子发出后,引起普遍共鸣:像什么万金油、宝塔糖、扑尔敏……这些一毛钱、一块五毛钱的老药品,曾经帮助人们解决了诸多常见小病,维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这些药物有的已经停产,有的早已更新换代。60年的中药发展史,留给了我们无限回忆。
清楚记得,当年我们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妈妈将一两袋板兰根冲得热乎乎,一小碗灌下肚,病菌就被及时扼杀在摇篮里,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中药有一段时间备受冷落,被西药抢去风头,当然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如:药效慢,等待治愈时间长;配制麻烦,得找专人配制;煎熬麻烦,人们没时间做,而且还把握不好火候。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西药开始入主我们的生活。确实,服用西药后很兴奋、很舒服,也忘记味道熏鼻的中药了。那些西药一时之间独领风骚,广告是绝对功不可没。

板兰根
近十年来,中药行业在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上发展迅速,经济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中药行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同睹,60年巨变,不仅是药的包装变了,制作技术也大大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整体上创新能力差、产业快速发展后劲不足;“龙头”企业未发挥旗舰作用、规模小、国际竞争力差;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复合型人才缺乏;中药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标准低,等等。
专家指出,要想使中药成为国际传统药物,必须先培育一批大型跨国中药企业集团,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内现代中药先锋企业,白云山和黄则是,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中成药制造企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斥资3.45亿元,拥有国内一流的中药生产设备和质量保障体系,致力于现代中药的研发与制造,以打造国际化中药产业为发展方向。去年,与国内某知名药物研究机构强强联合后,更加快了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那些曾经熟悉的药品
我国是中药盛产大国,中医药文明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中医药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现实的疗效生存发展至今,并且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要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共同享用这一宝贵财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曾几何时,西药感冒药遭遇信任危机,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美就会扑向中国的中药感冒药。中药要想走向国际化,仅凭专家级人物的推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说,中药的国际化之路仍是任重道远。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国际化的最大拦路虎。中西医是基于东西方文化大背景的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自然与西药有着巨大差别。那么,如何解决呢?专家给出了具体办法:首先,增加投入,提高创新;其次,应建立中药国际化标准;第三,应把单体开发与复方及中医理论相结合;第四,重视文化交流,逐步消除“文化屏障”。以科学的态度宣传解释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效机理和文化内涵,才能使世界范围内更多的人们接受并信赖中医药。

万金油
随着中医药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会越来越多地取信中医药,从而真正推动我国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以实现中药现代化、中药国际化为使命的广州白云山和黄中药有限公司连续打出“组合拳”,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独特理念及白云山牌特色中药产品输送到欧、美、亚、非、拉等地区的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取得佳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