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未获通过。这是我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不得不说说,做为汇源第二大股东,达能此次在中国市场的“资本”战术失利。
据了解,达能是在2006年7月,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以2.2亿美元,获得了汇源35%的股权。此后经过一次股权稀释,达能最终获得了21%的股权,仅次于持股38.5%的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番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达能一直是始作俑者。2008年9月3日收购消息报出,达能当天便发表声明,声称将拥有的汇源股权全部转让给可口可乐。如果转让成功,按汇源果汁股价每股做价12.2港元计算,达能可因此收益5.51亿美元。等于说,两年时间,达能投资收益翻番。
由此可以看出,达能在汇源案中的整体操作策略是:合资中国著名品牌—转手出卖—获取高额利润。实际上,纵观达能多年来的举动,这一策略也是其在中国最主要的经营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达能先后以参股、控股等方式与乐百氏、娃哈哈、益力、正广和、光明、蒙牛等中国多家知名民族企业合作,但合作结果少有善终。达能全权并购的乐百氏,一度是国内最知名的饮料品牌,并购之后乐百氏很快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达能试图强行并购的另一家国内著名企业娃哈哈,因为遭到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的强烈抵制未能成功。“达娃之争”至今持续了两年多,达能对娃哈哈的法律战、舆论战接连失利,唤起了人们对于此类外资并购行为的关注,保护民族品牌的呼声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新浪网针对汇源案的网民意见调查显示,超过80%的网民反对这一收购;而在人民网,更有95%以上的被调查者持反对意见。达能此种以牺牲合资企业品牌和发展为代价,通过资本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经营方式在中国遭到强烈的抵制。
针对汇源案,商务部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如果收购成功,第一,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据悉,自《反垄断法》实施以来,商务部收到40起经营者集中申报,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审查了29起,已审结24起,此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获通过尚属首例。中国《反垄断法》的出台,对于此类外资并购行为是一种有效的遏制,也是中国保护民族品牌第一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