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辣语点评 |


文/快活林
|
这几年中韩影视交流加强,但在“利益均沾”基础上,和韩国人玩,其实我们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并“严重”地被韩国人“忽悠”了一把:一是被“匡”去了不少人民币,二是“耍”了我们的大腕。此次《三国志》,除配送刘德华、黎明两大天王,还搭上一个“武指”洪金宝。
刘德华,华人娱乐圈四大天王之首,别看他捧得“亚洲年度电影人”大奖,可他的人气已经输得精光。在活动现场,不敌韩国影视新人赵仁成和李俊基。这是在现实生活中,等到《三国志》上映后,估计华仔的人气也远不如韩方至今仍没有透露的韩国那位重量级男演员。远点说,2001年,当红“炸子鸡”章子怡拍摄《武士》时,也只是挂个名,剧中戏份并不多,主要角色还是在武士身上。就连章子怡本人也表示自己发挥的空间太小,拍完之后意犹未尽。这说明什么?“华流”在“韩流”面前仍是“小字辈”。在韩国,我们只是“陪太子读书”。人家拿自己的“韩流”当个宝,而我们拿“华流”当棵草。
上面比的是演员实力和人气,下面拼拼“硬件”。从《十面埋伏》《无极》到《夜宴》,我们的“劣作”接二连三,而韩国佳片不断,当《太极旗飘扬》亚洲时,《王的男人》潇洒走来,紧接着《怪物》来势凶猛,海外销售成绩第一。分析原因,韩国影人重观众反响,轻国际大奖;而我们电影重炒作,却华而不实。韩片剧情细腻、感人,我们故事却荒诞离奇、“清”如明月,比如靠“炒”而红的《无极》,剧情却糟糕透顶。
合拍片讲求的是效益第一,而不是友谊第一。在合作前提下,谁出资大谁就说得算,回报也大,比如发行利润分成和版权费,等等。反之,出资少的自然言听计从,喝“米汤”。这种简单道理外人都知道。这之中,我们却总成为“赠品”或“附带品”,而不是自己做“桩”,让韩国人买单。
这几年,“韩流”势头不减,电影进军全亚洲,挺进好莱坞。在影视战略上,韩国人向来都“藐视”我们的,“藐视”我们什么?“藐视”我们的文艺智商和“忘我”的精神。当年《武士》引进中国时,韩方一发行负责人说,“我们不期望《武士》在中国赢得太多票房,只是希望它为更多的韩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架起一个桥梁。”既“藐视”我们,又赚取我们的人民币,这和当年“对越反击战”,越南人拿我们支助的武器射杀我们,用我们的大米防御我们一样。只不过,这种“战争”现在转移到了文艺、文化领域。
当然,我们也有引以为荣的中韩合拍片,譬如《神话》。确实,《神话》票房过亿,勇超《七剑》和《头文字D》。不过,也没什么值得欣喜的,不要说在美国,就连韩国的电影票房也是以一个亿美元来计算的。我们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国际上频领大奖,可是韩国人对我们仍然不屑。作为电影界龙头老大,成龙很有自知之明,“韩片在韩国上映随便都有3000万美元入帐,最高一部收1.2亿美元,韩国人更说他们不在意中国市场。”
在文艺这块,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只保留了“仁”、“义”、“礼”,却丢掉了“智”、“信”。韩国人民族性强,斗志旺盛。中国人也自诩有“血性”,比如一谈到日本,便骂声四起,恨得牙痒痒。可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不仅体现在国格和政治上,还有文艺和影视方面。这一点上,我们却是“他信力”比较强,极度“崇洋媚外”。我们总爱为别人喝彩,却忘了自己“炒菜”,以至火上房,危机四伏。
说到这里,明白没有我们“愚”在哪,是何人在“愚”——忘乎所以、迷失自己的韩流粉丝,“附庸风雅”、以加入“大韩国共荣圈”为荣的中国演员、导演。
不详之处,敬请指正
※ 请君支持,不胜感激!

本人参加了第二届
新浪中国博客大赛
(投票处)
↓
严正声明:本文原创,新浪博客独家稿件。若媒体转载,敬请联系;个人转载,请署吾名。谢绝平面媒体擅自转载、免费用稿,请恪守职业道德。近一时期,发现国内多家纸媒擅自转载本博稿件,有的“改名换姓”,有的“面目全非”,这种行为令人深恶痛绝。稿质优劣不谈,毕竟是心血之作。编写不易,还望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