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杂货铺 |
毫无疑问,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在中国是普适的。而一切之中,当属教育为最。为了小孩的学习,不少的父母学孟母,择邻处,以期上个好的学校,为此再辛苦、背上再大的经济包袱也心甘情愿。
不过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我们普遍采用的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也就是填鸭式教学。现在的小孩,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超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做下来,带给小孩和父母的,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但家长们仍然会趋之若鹭。
让小孩有更多的知识不是很好吗?当然没错,只是我们这样一味在知识上的超前,完全忽略了品德和能力方面的培养,结果导致小孩的畸形成长,高分低能低素养的学生比比皆是。
看看下面这些词和现在的小孩相去有多远:尊重、包容、坚韧、爱心、乐观、进取,不要认为这些词是大人的专利,小孩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而又蕴藏着无限生机,我们如何开发,怎样引导,就塑造了小孩怎样的基本素养,而这种品德和素养,最终决定了小孩一生的格局。
可惜,大多数的学校会忽略这方面的教育,而且是有意忽略,因为衡量一个学校的指标,是看学生们掌握了多少知识。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呢?要不要为小孩弥补这一课呢?怎样弥补呢?
知识与能力的比较,好比是鱼与渔的比较,显然,捕鱼的方法远比几条鱼重要得多。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当然无可厚非,因为知识也会自然转化成为一种能力:运用知识就是一种能力。不过现在的学生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他们无暇思考,无暇让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扼杀了他们能力成长的机会。
看看现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教材编排,每一章的作业都是可以用本章的知识来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只要知道刚刚学的是什么,就能很快联想到如何解答。这种强烈提示,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长期下来,学生就丧失了求解问题的真正能力。
这样的问题是现行的教育体系固有的问题,教育部长意识到了,但没有能力去解决。
解决整个社会的教育问题很困难,但不妨尝试一下解决自己家里的这个问题。学校所欠缺的,就靠自己补上。如果你并不追求和炫耀小孩的成绩,而是关注小孩一言一行背后的动机、有针对性设计、安排一些场景或者项目,让小孩去面对、完成,恭喜你,你是一位睿智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