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知海拾贝 |
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误解本意的情况,故而多出许多的故事,或一笑解之,或误会连连。但只要认真,总有说清楚的一天。
不过,有很多习语,几千年下来被反复引用,竟然还有曲解本意的情况,有的更是意思完全相反。这里搜集一些最常见的与原意不符或者有误解的词语。
呆若木鸡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是个寓言故事: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它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呆若木鸡是一种境界。
庄子还有其他类似的境界描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音希声等等。这样的境界在我们浮躁的当今社会是越来越稀少了。
衣冠禽兽
很贬义的一个词吧?!可本意并非如此。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以德抱怨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通常理解为: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
此语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如何?孔子说的很明白:那你用什么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实我们大大误解孔老夫子了,他才没有这样迂腐。
无毒不丈夫
此句来自民间的谚语,本来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里边充分运用了对仗。显示出了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就跃然于纸上,可惜传成了无毒不丈夫,一下乾坤颠倒。为什么呢?这要从古时候文人的习性说起,在这副对联式的谚语里,“度”为仄声字,犯了孤平,念着别扭,很容易读为平声字,那就变“毒”了。
相濡以沫
这个词常用于指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也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最早原意如何呢?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这句话大有来头,江湖二字便最早的出于这里。
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他说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干了,两条小鱼被困在了一个小水洼,为了生存下去,它们彼此从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湿气来湿润对方的身体,互相扶持,互相依赖。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找到一条水路,开开心心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劳燕分飞
是指两个辛苦的人(或燕子)各奔东西吗?
这个词源自一首古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朝不同的方向飞去。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七月流火
这个被某大学校长引用指炎炎夏日的词语,的确让人一眼看去就感觉火热,实际上并非表示天热,本意是说天要转凉了。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指农历,相当于阳历的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桃之夭夭
现在常写做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其实原意是形容桃花茂盛绚丽的样子。
这个词最早源自《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e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每下愈况
其实,这个词最早源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於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意谓估量猪之肥瘦,越近猪的脚胫越能显出它是否真肥。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况,由比照而显明。
人们为了说得顺口,竟然就变成每况愈下了,那这个况字就没法解释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现在形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其实本意并非如此,而是指战士之间的生死约定。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出自《论语·泰伯第八》,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对老百姓可以使唤他们,不可以教他们?
其实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能做的事,由他们去做;不能做的事,要让他们知道不能做的原因。古代没标点害人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要说起这句话,大半的愤青都会告诉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