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货铺 |
下了班出去吃个晚餐,想回到生活小区忽然发现很困难。尽管目标就在马路对面,但长长的车队让我只有一直向前开,以寻找一个可以掉头的空档,这一开就开过两个红绿灯——因为车队已经密集排列了两公里开外。总算在公司门口找到了一个空隙,得了,先在办公室呆会儿吧!我不想回过头去陪这两公里的车队呼吸尾气。
这还只是一个小城市。五年前,这里的马路还显得特别宽阔,十年前,大家还为路上没有几辆车而心感荒凉。
中国的城市已经普遍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如同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交通不畅,则效率下降;血脉不通,而百病生。现在的问题是,国内几大城市,恐怕连毛细血管都堵上了。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世纪难题。
最近看到报道,四大直辖市都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列入十二五规划内容。问题是得到了重视,就不知道能否真正找到良策。
从过往的办法来看,没有看到多少好的经验,多是些硬办法:
如单双号限行。这种一拍脑袋傻子都能想出来的办法已经被证明,无法彻底解决拥堵的问题。看看北京越限越堵;再看看广州,单双号限行后上牌量激增23.7%,按照广州每月上牌近三万辆的速度计算,两年后路上的车将和现在不限行时一样多,以后还会更多。
还有提高上牌费。如上海,通过竞价拍卖方式,让一个牌照能够炒到3万5万,结果是周边地区上牌量猛增,上海不仅没有减少车辆,还失去了一大笔的车管费。
也有地方提出买车的新条件,必须先有停车位,才能买车,如宁波。这个政策还未正式推出,就已经怨声一片。
这些都是妄想硬生生扼杀需求的做法,头脑简单,如鲧治水,硬堵,是行不通的。
还有哪些可以努力的地方呢?我想,好的办法一定是系统性的,有前瞻性的,需要决策者们认真分析,通过专家决策而非拍脑袋决策。(惭愧,在中国,现在也很难有可信赖的“专家意见”了)
以下几点或许能够有所帮助:
一、削减公务用车
在公车配备上,许多国家都坚持一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据此作出各种具体规定。多数国家专车都只配备到各部部长、副部长以上一级的官员。如德国只有总统、总理、副总理及各部部长、国务秘书和联邦直属机构负责人(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等)才可以配备专车。法国政府各部委只给部长、部长级代表和国务秘书配置固定的专车和专职司机;司局长以上高级公务员配置专用公务用车,但不配置固定的专职司机。日本只有总务大臣、副大臣、各局正局长以及正局级审议官可以配备专车。印度只有内阁部长和副部长、文官中的秘书(相当于中国的常务副部长)、辅秘(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助理)和少数联秘(相当于中国的正局长)等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专车。一些国家由于福利好,私车多,公共交通发达,配备专车的范围更小。比如,新加坡只给总统、总理和执政3人配备专车和司机;芬兰除总统外,也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享受配备固定车辆和固定司机的待遇。
而中国,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这些公车还有两大问题: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造成财政负担沉重。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BRT等。公共交通对于个地方财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为投入大,收入少。但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财政收入取之于民,不正是为了用之于民吗?而且,这类公共交通是真正将财政收入用到了中低层收入的老百姓身上。目前看来,绝大部分的城市在公共交通的投入方面都滞后了,厦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地铁被压制多年不让建,现在交通急剧恶化。香港是一个好的典范,内地城市中,或许上海在地铁建设方面算是比较及时的,虽然现在仍然拥堵,看看得到未来两三年的希望。
三、引导小型车和自行车消费
当中国人忽然变得有钱的时候,要限制购车基本是不可能的。不过可以通过政策的导向,引导大众购买小排量的小型车,既环保,又有益于停车与交通。欧洲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可惜的是,我们学错了对象,向美国学去了。要知道,美国地广人稀,而中国人口众多,又多集中沿海和大城市,人口密度十倍于美国。
倡导自行车消费已经在欧洲很多城市得到了相应,我今年无论在埃因霍温、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还是安特卫普,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公共自行车,而骑车的人也特别多。自行车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措施,既可以大大缓解交通
压力,又有利于环保,更有益于个人身心的健康。而倡导小型车和自行车消费,光通过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在政策、公共设施等各方面配套,才有可能起到成效,而且要有相当大的力度,才能最终消除中国人比较顽固的面子观念。
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这是用技术的手段来缓解交通。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摄像头装得密密麻麻,可惜采用智能交通控制的城市很少,或者没有可以见效的。有个道理很简单,交通拥堵并非车多,而是平均车速太低,浪费时间,浪费汽油,排放尾气,搞坏心情。如果能够让车流顺畅流动起来,那么马路上同样密度的车也没有关系。而导致车流受阻的主要原因,我想无非是:交通事故、不合理流量分配、呆板的红绿灯控制、担心别人不守交规而放慢车速等等;我个人相信,在同等条件下,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流量分配与引导以及红绿灯控制,合理疏导流量,避免一些交通瘫痪的情况发生,一定能够显著改善交通拥堵现象。
五、发展城市副中心
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城市,北京和上海。虽然都拥堵,但还是让人感觉城市布局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北京是一个中心,一个大城市,全市人民总动员。上海按三城七镇来布局,形成多个城市副中心。每个城市副中心周围的居民,都可以就近解决绝大部分的生活需求,而不用经常跑遍全上海。
以上看来,公车和城市副中心直接削减需求,公共交通疏通需求,小型车和自行车减少道路资源占用,智能交通较少时间资源浪费。综合起来,当可为城市交通舒经活脉。闲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