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分类: 杂货铺 |
到了九寨,体会到藏羌文化,才忽然发现羌族,竟然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说得是黄帝和炎帝,分别代表着汉族和羌族。轩辕黄帝打败了神农炎帝,羌族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后来到了秦朝,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历次战乱,使得羌族从一个占总人口20%的大民族,沦落到现在仅区区30万人。但羌人散居各地,也演变成了今天很多的少数民族。
羌人还是很自豪自己的历史。古代羌通姜,《后汉书.西羌传》里:“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 《周语》注说:“共工氏姜姓。”《太平御览》说:“神农氏姜姓。”《史记·六国年表》:“禹生于西羌。”这下共工、炎帝、大禹都成了羌人。因此也有人说三国里姜维是羌人,这种说法难得有实证,不过马超至少25%的羌人血统。还有说唐朝白居易、杨贵妃也是羌人的,不知道是否为真,但今天的天仙妹妹倒是地地道道的羌人。
在我的记忆中,与羌族有一点点关系的只是唐朝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我本想买一只,一听介绍,羌族人是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连续吹奏,是从小就要训练的,我要把它当笛子来吹的话,绝对是糟蹋,于是作罢。
这次感受最多的还是羌寨,我们所住的九寨天堂酒店就是仿羌寨的建筑,一座座梯形碎石构筑的房子,别有情调。
过去的羌寨,都是用片石和粘土建造的,看似松脆,却可以抵御千百年的风雨和地震。羌寨有三个特点:家家户户室内相通,家家户户房顶相通,家家户户地下水网相通。据说,这是羌族祖先为保全本民族而专门设计的。这样的三通有三大优势:一是可以防御外来进攻的敌人,让他们迷路,进来容易出去难。二是可以快速互通情报,做好应急准备。三是有危险情况可以从房顶或地下立刻转移到别处,保证安全。
羌寨中一定有独立的水源,即便被围困也不怕,看来羌寨处处与军事脱不了关系,这与羌人数次被攻被迫迁徙或许有关。既然如此,羌寨中至少有一座雕堡一样的塔形建筑也就不足为奇了,敌人来了可以及早发现,羌碉也成了羌寨的象征。
羌人有语言无文字,听说解放后用24个字母来记录羌人的发音作为文字,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保留它最本源的面目,现时代的炮制,无异于毁灭。
我去过羌寨,但没有拍照,倒是把酒店里的羌寨建筑拍了几张,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