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解慈悲

(2007-05-20 13:50:43)
分类: 杂货铺
禅解慈悲慈悲

 

兹心既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托空,无住而生慈悲,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若心有住,即是妄心,名假慈悲。

 

慈悲二字,字露玄机,当非心无住才能生慈悲,若存功利之心,慈悲就成了一种交易,变得恶心。当初造此二字的古人应当是位有道高人。

 

一定要做到三际托空切无住相吗?或许这样太难了,这样的大慈大悲,是谓菩萨心肠,我们凡夫俗子岂不是难以慈悲了?我不希望看到这样的解释,既然我心即佛,为什么慈悲心还要搁置在高高的象牙塔不让凡夫俗子接近呢?

 

我想,心有所住,并非就是忘心,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芸芸众生,众生万相,当每个人付出自己的爱心的时候,无论其是否有所期望,但一定可以感受到一种心情上的愉悦,享受这份愉悦!

 

因此,心可有所住,要看住在哪。住在利益的杆秤上,则首先玷污自己,迟早玷污别人。住在本原的爱心上,尽可感受爱心的美好,千江有水千江月呢!

 

禅宗是佛教里非常活跃的一支,一向不拘泥于经典。我对禅的心得是把握当下,做一个快乐的俗人,而不是四大皆空,做一个得“道”的高僧。不是吗?我们既然入世,就当做世间之事,敢爱敢恨。如果现在就看空一切,或许心无挂碍,或许连人生的意义都失去了。

 

不仅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关爱,乃至对山河大地、花鸟虫鱼的热爱,也都是一种慈悲心的体现。

 

慈悲,此心非彼心,非求名利,非取回报,尽可享受粘花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