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轨迹 |
厦门这座小岛,忽然一改悠闲自得的本性,频频换装。高楼一幢幢竖起来,LED光带遍布每一个角落,昔日的荒地海沧如今也是流光溢彩。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还在紧张的倒计时中,立交、高架倒是一个月一座地竖起来,让我这次回来后没少花时间去体验这些新的线条。但这还是不够的,私家车每月新增一万多辆,大型地下停车场又成为市政府的新的建设目标。看来,海西这个概念已经开始发威,听说未来几年这里要砸下几千个亿。
上午带家人在南湖公园消磨时光,下午穿过一路风景的文曾路,来到曾厝垵,发现这里也变了,立了一个书法广场的石碑。宽阔的沙滩中间,埋藏着一片石阵,每一块石头上都用不同的书法刻着同样一个字:涛。看这石阵似乎也有讲究,于是我爬到一块大石头上企图用手机拍下石阵的全貌,还是很难看清,隐约也是一个涛字。
旁边确实也建了一个广场,以巨石为碑,可以看到不少碑文。《甲骨干支表》全是甲骨文,虽然我曾经啃过一段时间的《汉字密码》,但还是没能看懂一个字。罗丹作为厦门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其雕像伴着一座巨大的书卷石雕临海而立。广场上铺设了一条长长的鹅卵石路,中间镶嵌了一些形状各异的石头,磨平的石面上,竟然又是各种字体的“水”字,怎么看怎么舒服,感叹汉字的伟大,达意的同时,自身也能成为一门艺术。再过一段路面,是满地的“流”字,接着寻找,看到了七个不同的字:“海风天行云流水”,什么意思?或许我漏掉什么字了,我无暇顾及,因为我看到了沿海边的一条方木铺就的“栈道”。
文曾路旁东坪山上的梅海岭也有一段方木台阶,中秋节带家人踩在上面的惬意现在还记得。现在家人都在海边堆沙子,我可以独享一个人海边漫步的逍遥了。
海风是温和的,伴随着海水永不停息的吟唱,我难得漫步——平常散步,我总是疾步如飞,但此情此景让人不忍心粗鲁。打开手机上的MP3,Yesterday Once More那磁性的女中音在海风中飘荡起来,N72真是不错!
方木栈道似乎没有尽头,我也没有回转的意思。有一段木道架在海上,透过方木间的空隙,可以看到海水在脚下顽皮地吐着泡沫。再过一段,海浪忽然汹涌起来,恶狠狠地击打在一段石墙上,渐起一米多高的浪花,溅湿了木板,也在我身上点上了那么一两滴。
经过一片工地,看来这里又要大兴土木了。记得厦门市政府有规定,禁止在环岛路外侧建房,是不是又有什么权势之人搬弄特权?不过,从经过的几个新的建筑来看,并没有大煞风景,反倒那海滨休闲别墅般的建筑风格,让这里多了一些情趣。以前这里是大排档,现在的也是餐馆,不过,简洁的石木结构,整面的玻璃幕墙,以及大厅里摆放的三角钢琴,让人眼前一亮,大叹今非昔比了。
又一段工地,推土机和挖土机静静地对立着,想是它们的春节,难得闲聊的好机会。突兀在这块正平整的土地中间的,有一座小庙,“泽枯寺”,供什么的?不懂。我走近小庙,里面没有菩萨的塑身,只是一幅龙王的画像,看来是渔民拜龙王的了。从桌面的清洁来看,应该每天都有人来拜。小庙不奇怪,我倒是赞叹这开发商对渔民的尊重,愣是在一大片土地中间留下了这座小庙,下一步咋办?肯定不会一直留下去啊!
不费这个心思了,继续前行,方木栈道和我赌气着呢!——看它路长还是我的脚力长。前面有一组红色大浆构成的作品,立在距岸不远的一块礁石上,如一只红色的佛手(很多根指头,只能是佛的手了)。再走不远,又有四根巨大的桅杆立在沙滩上,旁边两艘两头高跷的大木船,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靠环岛路边,有不少青铜雕塑,还经过一个音乐广场,每个石雕上可以找得到一个音乐家的介绍。我无暇细看,我的任务是赶路,我要让这海边木道在我面前没辙!
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发现木道止于一段白色的人行桥,这桥几年前就有了,高高地横跨在海上,雪白亮眼。但不知桥那边是不是还有木道?算了吧!就当这里终结,好半天在外溜达,不知家人是不是在找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