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情物语 |
什么时候开始宿命,我不知道。不知不觉间,我已被宿命侵蚀很久了。
出于好奇涉猎一些佛经、佛典,慢慢开始把它当作一门哲学,接受某些观点,如对宇宙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因果论、因缘论等;
出于好玩看看星座物语,看天平如何追求平衡,看狮子如何得到猎物;
出于一次偶然,开始相信血型对人的性格有影响,AB和O本就该有天壤之别;
血型、星座、姓名、面相、手相等等,宿命的成分很重,太强调先天的东西。我相信,人有先天的部分,有后天的部分,有不易改变的部分,有容易调整的部分,所以太强调先天色彩则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不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还好,我没有太依 赖算命先生的真言,基本上,我不会参与任何形式的算命,即便有道理,我宁愿让未来的信息保留在我不知道的地方——还不算太宿命。但心理上,还是或多或少去在意听到的信息,这种畏惧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我宿命的一面——是在回避而已。
后来出于众多朋友的介绍,我知道了有LIFO、有九型、有MAST,这些各式各样的性格测试分析系统,建立在人对各种场景的反映方式上,通过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不会带有太多先天宿命的色彩,最多也只是从中推测人的先天性的某一部分表现,因此,是可以划归为科学一类的。
不过,MAST让我吓了一跳。测试后有一些指标我感觉是一致的,比如比较理想主义,执行的结果偏弱等等,是我平时特别注意调整的地方。但逻辑思维给了我一个低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逻辑思维,这可是我的强项啊!多少年的工科训练,多少软件代码的设计,多少次的讲课、辩论,我还没有对自己的逻辑能力产生过任何怀疑,经过几次智商测试还没有一次低过130的。
这套系统一定存在缺陷!找不到自己的问题,就得找测验系统的问题了。我向设计者作了一些了解,清楚了至少一个问题:这套系统需要测验出人在正常环境下和压力环境下,在理想主义、控制能力、逻辑思维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的本质、行动和结果的测度,共2 X 4 X 3 = 24个变量,而测试问题却只有21个。
问题出来了,在极端理想的情况下,即受试者对每道测试题的答案能够完全正确表达客观现实的前提下(这实际上不可能),用数学的理想模型来算至少需要准备24个完全独立的题目(或者说不相关或者说正交或者说要满秩矩阵);如果按工程的角度来看,应该准备120个题目,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最大似然估计;如果再考虑人的主观因素,系统本身需要有容错和纠错的能力,240道题也不一定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而且测试过程应该分多次测试,每一小套题在不同环境下完成的,如工作中、节假日、心情好时、心情坏时、紧张的时候、放松的时候等等(哈哈,做惯了工程研究的人就是这样的德行)。原来从理论上这套系统还存在缺陷!
看来这些测试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误人子弟。“作为参考就行了!”我对朋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