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观鸟摄影行记(六)

标签:
湿地珍禽芦草黄河入海口白鹳黄河三角洲 |
分类: 观鸟记录 |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晴天
昨晚约定今天要起早去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拍摄珍禽出没。据丁先生介绍,此时节尚能拍到不多的珍禽候鸟的踪迹,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芦苇丛深处的丹顶鹤,闻此竟一夜兴奋未眠。清晨不等叫早就起来洗漱完毕,整装待发。
7:30分吃过早饭与专程前来引导我们去摄鸟的丁先生等人汇合,驱车直奔黄河入海口。如今的黄河入海口位于东营市的东北部,周边的湿地、植被景观已经连成一片风景区。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海省玛多县发源,横贯四川、宁夏、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山东9省区,辗转5464公里和下降4448米的巨大落差后,裹挟着年均10多亿吨泥沙从这里注入渤海,黄河水携带的巨量泥沙不断沉积形成的海河交汇新生地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推进,年均造陆20余平方公里,形成了今日的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包括三部分组成:1200管理站、黄河口管理站、大汶流管理站。
当我了解了这片新生湿地的来龙去脉,便由衷地感叹大自然造物主神奇的力量!同时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湿地作为“生命的摇篮”,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命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
登上黄河口风景区那高高的、挂满露水、摇摇晃晃的瞭望台,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黄龙蜿蜒伸向浩渺的渤海,如果乘船向前还可以拍摄海河交汇处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我们抓紧时间摄下了黄河口风景区的早晨。
便匆匆驱车穿过一长串驳船搭建的“浮桥”驶向位于黄河以南的湿地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
昨夜无眠一直祈祷今天的天气晴朗,老天爷似乎也被我们的虔诚所感动,因此格外地眷顾我们这一路。高高的太阳挂在天上,万丈光芒,穿透水草上一层淡淡的、似有若无般雾霭,光线好极了!车沿着湿地水边、半人高的芦草悄悄地向前移动着,我们坐在车内打开车窗,手持着装有80—400镜头的D80,聚精会神地搜索着前方、、、、、、。
很快我们就有了惊喜的发现,浓密的芦草中、雾蒙蒙的水面上不时闪现出一只只美丽珍禽的身影,每发现一种珍稀的禽鸟,车里就会响起刻意压低的惊呼声:太漂亮了!最先发现的是东方白鹳,高挑白蜇的身材,长长的红腿黑嘴,展开黑白相间的翅膀,尽显优雅高贵的体态。
东方白鹳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迁徙侯鸟,属全球濒危物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东方白鹳繁殖的最南界。2002年首次发现在区内有繁殖数量,2007年有16对繁殖成功,在繁殖季节其数量为140余只,迁徙季节达300余只,占全球数量的11.7%,黄河三角洲湿地在全球迁徙涉鸟环境监测中的位置由此可窥见一斑。
进入保护区以来,我们在不同的湿地拍到了包括天鹅在内的多种珍禽异鸟,但今天在这里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天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