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 |
今天到清华公管学院去办事。清华公管学院大楼很新很漂亮。教师职工很年轻,新人新气象。
向几个老师了解了一下学生专业构成。
这里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生基本是在职公务员,都是利用假期修读学位,不是全职学生。因此MPA专业的职业气息非常浓厚。MPA学生可想而知,也是年纪较大的,有相当工作经历的。
而在美国著名公管学院,MPA基本是全职学生。以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一般的MPA为两年制,学生呆在校园里,用两年的时间修完相关课程,取得学位。MPA学生一般有五年以上政府、国际机构或非盈利部门的经验,年纪在三十左右。
和清华MPA更对应的,似乎是美国的mid-career MPA,也就是已经有过相当工作经验的学生。这些学生有八年左右工作经验,将在校园里花一年的时间修读完课程。如果是仍然在职的话,将花2年左右时间完成课程。我认识一个麻州的州议会的议员,即属于这个情况。
在清华,除了这些在职的MPA学生以外,就是“学术型”的研究生生,这些学生修读硕士或博士生,一般直接从本科毕业,没有正式的公职工作经验,年纪比较轻。他们构成了学生主体。
美国的公管学院情况则很不同。以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这里是典型的职业训练学校,不是学术科研机构。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MPA或MPP(公共政策)课程,修读硕士学位。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因此,在硕士课程里,职业气息非常浓厚。这和美国商学院的模式基本一致。商学院和公管学院的区别无非是一个侧重培养商业人才,一个侧重培养公职人才。
所谓的“学术型”学生,清一色的是博士生,从事学术研究。他们上的不是职业训练课程,很多也没有职业经历。博士生数目很小,只有几十人。(而读职业教育的硕士学位的学生有七八百)。他们基本和学术研究型的文理学院一起活动。无论在活动上,课程上,还是气质上,更接近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系或相关研究中心这样的学术型单位,而非职业学校。
中国的学生传统观念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上研究生,而且是先硕后博,最后才工作。这和美国职业训练的路径完全不同。在美国,一般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工作,数年后再进入职业学校训练,修读硕士学位,然后进一步回到工作岗位。
如果是做学术研究,那么应当在本科毕业后直接修读博士学位,而非面向职业市场的硕士学位。
缺乏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修读职业训练的硕士学位收获有限,意义不大。比较商学院即可知:稍微好一点的商学院,MBA学位学生都必须数年以上工作经验。
因此,美国和中国的职业训练路径相当不一样。
我认为,中国要为各个部门培养更好的职业人才,需效仿美国的制度。应该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工作经验上。而公管学院、经管学院等都需加强职业气息。当然,由于中国人求学(先读书后工作)的传统思路,这一转向必须是逐步的缓慢的过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认为中国公管学院与美国/西方公管学院有一个有趣的区别。
中国公管学院和政府/政治领导的关系更近,更有机会培养能成为政治领导人才的学生。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党政不分,没有三权分立,因此一个党员公务员可以从政府系统逐步晋升,进入领导核心,成为政治家。
而在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政治家都是通过选举政治的途径上来的。必须竞选议员,州长,总统。他们大多有浓厚的立法机构的经验,而不是从政府官僚晋升上来的。这些人大多熟悉法律,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从事过律师工作,然后通过选举在立法机构工作,属于立法者(lawmakers),而对政策方面训练有限。
因此,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公管学院培养的人一般只能成为政府公务员人才,或者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文科技术官僚;而培养政治家的地方是法学院。
在中国,由于其政治与官僚系统的特点,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因此,公管学院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到地方政府或党的系统任职,然后逐步晋升成为政治领导。
这样的领导人才,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方面会有更好的训练(但可惜就在法律方面训练较少)。公管学院可以顺理成章地为国家输送具有相当公共政策训练的高级领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