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兔主席
兔主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6,227
  • 关注人气:1,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美国学者题字做的灌水解释。

(2004-04-04 12:34:14)
分类: 思想与哲学
 

[...]


1.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中国道家思想认为,世界万物所遵循的规律最根本的便是“物极必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任何事物若走单一的朝着极端发展,就一定要走向其本身的反面。事物本身总是包含着它自身的反面和否定。乐极生悲,喜极而泣,这些都是这个道理的生动反映。道家因此鼓励人们应当遵照自己的客观环境,知足常乐,在功名成就上,更要能急流永退。因此这句话便在说,反事需得留有余地,不可做得太过。倘使一切事物都求尽善尽美,都希望登峰造极,变会带来反面的效果。从做人,做事业的角度来看,“满招损,谦受益”。“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讓”,就会招致灾祸。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求全其美,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一件事情成功了若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的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道家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宇宙的客观规律。这套规律,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矛盾论是非常相近的。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理,规律,而妄自行动,则必然要带来坏的结果。

另外,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值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不知激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留有几分余地才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2. 文无奇巧 人亦本然

中国古代,无论道家,儒家,还是后来的佛教禅宗,无不向往自然。儒家向往中庸,向往庸常,认为最普通,平常的事,却能反映出最高的品性和价值。庄子则在另一个角度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修炼到了最高精神境界,变已无自我,无功名,一切尘世间的东西都变得不为重要,人要能超越自我,达到和天、自然的最高和谐。这样的人,在外人看来,必然是自然的,和谐的,平常的,庸和的。

这句话因是说,文章做到极高的水平,就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表达得恰到好处;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和平凡人没有什么区别:他只是能尽常理,尽人伦,只是使自己回到纯真朴实的本性而已。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舍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道德修到一定境界,便又回孩童般的本性:他必是最淳朴的,最自然的,最真实的。

历史上有唐宋古文运动,其目的就是反对此前文坛堆砌词藻无病呻吟之风,提倡直抒实情实感之文,因为这样的文章才能代表真实思想,就像婴儿所以惹人喜爱,就是他们一切都是出于自然的纯真本性,丝毫没有一点造作。做人同样如此,贵在自然。前人提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际上就是讲做人要回归本然,不要给自己套上伪装;当然,这里的回归本然是指经过一番修省磨练以后高一个层次的回归,这种回归使人的言行变得自觉而高尚。崇尚自然和真实,反对人为和造作,是道、禅的最高思想之一。

3. 会心不远

会字,便是领会,理解,觉悟的意思。 “会心不远”可以有多种解释,譬如说

(一)它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理解;心灵上微妙的,非逻辑性的高层次沟通。有了这种心有灵犀,人之间的距离就能在精神上无限拉进,而物质、空间距离,乃至其他的一些自然隔阂,就都变得无关紧要,不成为障碍了。
(二)它也可以泛指对世事、对人生终极目标,对人存在的意义的觉悟,对宇宙的规律、真理的理解和认识。能在心灵上体会,人便能有更高的境界和智慧,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快乐,或者说,庄周所说的绝对意义上的幸福。人倘使能有这种高层次的理解和觉悟,便与这境界——绝对的幸福,距离不远了。此时人也能够随心所欲,不囿于束缚。孔子说的”吾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规”,便是这个道理。

(三)这四个字本身的妙处便在于其不可言说性。中国古代的道家,便认为终极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能用通常的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最高层次的真理,不是“常道”了。“常”,就是不便的,永恒的意思。佛教中道宗说二谛义,到了最高层次的真谛,也就是涅磐,只能靠心去体会,不可再言说,禅宗也是一样的,认为第一义不可言说:最高的真理是不能说的,最好一边能用心去体会,达到一种微妙的领悟,一边能够保持静默。

退一步说,言语、言说如果不能准确的表述这个最高真理,便是对它的亵渎和破坏,便破坏了它的完美性。因此,真理不但难以言说,而且就审美的意义上看,也最好不要去勉强言说。

因此,这四个字的内在的道理和美,也只能靠心去体会。对“会心不远”四个字的体会,也同样是会心不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