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兔主席
兔主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0,199
  • 关注人气:1,1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场听Haitink指挥Mahler的Symphony No.6

(2006-02-05 02:15:01)
分类: 艺术与评论

今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去Boston的Symphon Hall听音乐会。内容是Bernard Haitink指挥Mahler(马勒)第六交响乐(马六)Tragische(悲剧),Haitink是世界级的超级指挥,古典音乐爱好者自然都很熟悉。马六对我来说则有比较特别的个人意义。马六被一些人评价为一部很私人的作品,因马勒借之以表达一些非常私人的情感。我自己一直觉得马六是马勒交响乐里最好的一部。也有许多评论家以及许多音乐家们这么认为。当然,对普通爱乐者来说,马六也许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一部。几年前,我时常独自一个人在家听马六的第三乐章Andante moderato。一部深沉、悲怆,却又美得出奇的乐章,结尾部分几让人窒息。

听这段曲子,也可以说是我自己过去的一个私人经历,一个很私人的记忆。诠释我个人对曲子的理解,也必然会涉及很多私人的情感。以前我和家人说,我经常自己在家听马六。家人听了Andante moderato后说,你怎么天天听这样的音乐呢?心理会多难过,会发疯的。那段时光,选择这段音乐来听,也确有当时的原因。

今天拉了几个朋友去,一个欧洲人,一个日本人,另外有一个中国的教授也跟着来了。我不认为所有人都能马上地欣赏马六,特别是对那些不属于古典爱乐者的人来说。欧洲人基本不属于爱乐者,但是有基本的常识;日本人看上去挺爱好古典音乐,很感兴趣。两人都知道Haitink。而中国教授显然毫无这方面的修养,他甚至连今天演什么都不知道,纯粹了为了来看热闹。他甚至和我提议说,如果听了一半觉得不好咱们就先走。不断地鼓动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对这种态度我就都不知道去说了。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是世界上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Boston的Symphony Hall则是世界上最好的剧院之一。Haitink现在活着的最好指挥之一。马勒,最伟大的交响乐作者之一,马六,一部我私人最心爱的作品。这个经验注定是非常一般的。

演出前,乐团的首席指挥James Levine做了一个Pre-Concert talk,介绍今天的演出。不过我们没有参加。我们先在越南餐厅吃饭,然后直接赶到交响乐团。验票入场,拿到一本小册子,一看,有70多页厚,而且居然是专门为这次演出(一共三场)印制的,有许多关于马勒以及Haitink及其对马勒的诠释的介绍文章,制作非常细心。

我们的座位是在second balcony最靠近stage的一个位置,从上面往下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乐团。我至少能看到整个乐团的2/3人员,而且距离很近,居高临下,可以了解他们的演奏的一切细微部分。
Haitink是个77岁的老人了,但是风度丝毫不减,指挥动作沉稳而富有力量。多著名的音乐家已然去世。Haitink也已一把年纪,觉得能听到他演出是一种幸运。

马六的曲子就非常亲切了,只是又一编重温而已。听到这么熟悉的曲子在近距离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指挥领导下演绎出来,实在是一种享受。听曲子的同时,我不断观察周边的情况。Symphony Hall非常地大,很豪华。第一次来的人会为这里的壮观场景感到吃惊。每一个观众都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声响效果非常的好,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很好的欣赏音乐。观众的素质非常之高。表演期间鸦雀无声,只集中在乐章之间咳嗽。我周围做的人都极其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动也不动。所有人都投入到这部伟大的作品之中。

在聆听过程中,观看乐团的演奏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更有助于观众全身地投身到音乐之中。倘若仅是闭着眼睛听音乐,就和听唱片一样了。我仔细地看了每一个能看到的演奏者,还发现第一小提琴里至少有四个亚洲人,后来发现,华人、日本人、韩国人都有。

马六的打击乐非常丰富,当时欧洲批评家还画了漫画讽刺马勒寻找各种奇怪的东西,试图把他们发出的奇怪声音加到他的乐章里。马六第四乐章里需要使用大锤,马勒要求大锤的声音是“短暂、有力、没有不能有回音,不能有金属的音质”。以前总在唱片中听到这种声音,今天有幸在现场看他们怎么制造这种声音。只间负责打击的一个人在需要发声的时候,举起一个巨大的木锤(非常的大,跟一个锄头一样),几乎是使出浑身力气,砸到一块木质的大板上。

马六的终章结尾部分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在很长一段非常低沉、消极、音量非常细微的音乐(几乎要屏息才能听清楚)后,以一个爆炸性的全体“合奏”结束。那是一声巨响,非常dynamic,简直是振聋发聩。我想,这一声巨响,一定把那个快要睡着的中国教授惊醒了。

结束后,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想,掌声持续了大概有七分钟之久。Haitink出来谢幕四次之久。人们要感谢这位将近八十多岁音乐家的努力,把这么美丽的音乐带给世界。

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一直是第一乐章的片段。在异国他乡,又一次聆听了久违的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