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名人 [日记选]之 刘绍棠、汪曾祺、袁和平、陆幼青 、马华、 胡琪
刘绍棠、汪曾祺、袁和平1998年2月15日 星期日 天气晴/ 《关于死亡的思考》 读到2月9日《新闻出版报》,第7版上有张守仁文《嗜酒者戒》,开篇点题就是:1997年,刘绍棠、汪曾祺、袁和平相继去世,令人惋惜。这三位作家,我都热爱。刘是我同辈,汪是我师长,袁(48岁)是我年轻的朋友。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互有差异,但爱好都相同:三人皆嗜酒。嗜酒导致他们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使文坛蒙受很大损失。(刘绍棠:长期过量饮酒破坏了他的肝脏,最后由于肝腹水致死。汪曾祺:人称酒仙,食道曲张血管破裂,大量出血不止,医治不愈。袁和平:原来身体健壮,因为喝酒、抽烟太多,生活又无规律,导致口腔癌变,久治不愈。/读了此文,我受到很大震动,震动不光在决不嗜酒(我从来不嗜酒),而是从更为广义的角度想到人生一世,怎么个死法?如主观上作得了一些主,还是要作主的,不可末一笔伤了人格!
陆幼青2000年12有21日 星期四 天气晴/下午4点半,在宾馆又一次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节目《生命的留言》。《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已经去世,他的遗孀时牧言,端壮美丽,气质很好,文化味很浓,落落大方地回答记者的提问。/陆幼青和《死亡日记》,已经作为一种灵魂的闪光永存于这个世界上。/“死亡可能是一种涅盘。”这是时牧言的体会之谈。她这么样的面对死亡,理解死亡,没有经历过人生大难、大痛、大苦、大悲、大失的人是做不到的。/我能做到!因为我在10年前就反复经受过“死亡”的折腾。/记得在历次心力衰竭之后我曾经发过感慨:“死亡本身”是超脱,并不痛苦。因为“死亡这件事”的发生之前,当事人已经出现、经历过巨大的痛苦了。
马华2001年9月25 日 星期二 天气晴/《“事物不绝对”一例——马华》《授人健美,英年早逝,马华患绝症而去》,各报刊出新闻:经常在电视上带头学(教练)跳健美操的马华,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9月22日凌晨0时49分在北京一家医院去世,享年仅41岁。/这消息令人很震惊:马华,可谓是健康的象征性人物,怎么会?/然而,这就是自然、客观生活的无情性。“天若有情天亦老”。包括白血病在内的疾病因素并不因为你是名人、你一向健康、你搞健美就饶恕你。“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倒是一条真理,残酷然而真实。/马华的病逝给人的哲理启示还有:事物不绝对,一切都是相对的。比如健康如马华然,照样可以41岁就早逝;而有的人,病病秧秧的,早就要死要死,人们也公认他(她)活不久了,然而却过了多少年仍然活着。
胡琪2001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天气晴/ 省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胡琪,31岁的年轻女性,遗体告别仪式昨天举行。/据了解省政协副主席(曾任副省长)王幼辉去了,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一个也未去。我想这真是河北的、极左的、官本位阴影不散的动人故事!你副部长兼广电厅厅长的于振华,你管新闻的副部长李振台,去一下这种遗体告别仪式,就怎样地降了你们的“官格”了?反过来说,作为一种姿态,不亦可以作为对新闻工作者的实际的心灵抚慰么?/一个在某个级别上的官员,即令他(她)毫无成就可言,死了之后也要弄个什么治丧的组织人员,然后衮衮诸公不管有无真感情,也得去参加遗体告别之类,然后在媒体上公布名单。/河北这个令人恶心的做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