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2021-05-14 01:47:28)
分类: 温馨的港湾

2010年5月,我们打算第一次带孩子回她外婆家。

孩子那时已快两岁,她小姨家孩子也已一岁多,同时,又好久没有和孩子的姥姥姥爷团聚,所以决定,带孩子去她外婆家看看。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晚风轻拂麦浪田

蜻蜓逐絮棉

没有白杨缀斜阳

只是一片黄灿灿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

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麦田上

有着身影两个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

将我手轻轻挽

踩着薄暮走向余辉

暖暖的棉花田

一个身影是笑语一串

消磨许多时光

直到夜色召唤我们

在回家的路上

麦香田 ,棉花田 ,外婆的温馨甸。

有我们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白花,麦浪,织毯帐,还有一位老家长。

听着轻快的歌声,我们带着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去时的火车非常愉悦,面对面的两张下铺,为我们照顾孩子提供了很多方便。

正值五月,气候宜人,车厢内并不闷热,孩子们穿着宽松的线衣,舒适又开心。

两个孩子还在萌萌之岁,睁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呆愣地看见什么都觉得新奇,可以说,这是最讨人喜爱的时候。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火车上,乖巧可爱的孩子们,一会飞个眼,一会又扭扭屁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娃娃,在车厢里如入无人之境般玩耍嬉闹着。

车到沧州,姐和姐夫如约而至地上车接迎我们。

姐和姐夫两口子是天作之合,人品一样的淳朴老实,对待生活又同样的认真负责。

姐有着乃父风范,高挑身材,秀外慧中。

姐夫则显得忠厚老实,大智若愚,让人倍增亲近。

两个孩子对这陌生的大姨和姨夫,没亲近也没躲避,只是楞楞地瞅着,直到递上糖果,方楞了一下,看父母点头,才目标一致地伸出了手,算是接纳了他(她)们。

下午三点多,车到终点站——东光。

出站口,老远就见到微笑迎来的哥嫂。

紧跟其后,一位高大伟岸却略显清瘦的身影,拄着拐杖,带着慈祥的微笑,出现在人群后面,那就是孩子们的姥爷。

孩子的姥爷,是一位让人看一眼,就印象深刻的人。他那四方威严的脸庞上,满是如刀刻般深邃的皱纹,再配上那见棱见角般高大身材,很容易让人想到铁人手握大锤站在油田的伟大形象。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大哥继承家父健硕挺拔的身姿,高大威猛,说话更是洪亮豪迈。

嫂子却如小家碧玉般精明勤劳。

俩口一主内一主外,夫唱妇随,珠联璧合。

如今,几年不见的亲人团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只有两个躲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分别从肩膀一侧探出头来,楞楞地窥视着这些毫不见外有说有笑的大人们。

在寒暄问候声中,亲们已回到老家的大宅院。

一进大院,那种阔别已久的感觉袭上心头。

孩子的姥姥那修长挺拔的身影,快步从厨房里走出,手中还拿着屉布,轻瘦的脸上洋溢着激动的喜悦,一边擦着手,一边乐呵呵地看着两个外孙,慈祥的眼中,流露出无限爱意。

早已适应新环境的孩子们,很快就接纳了笑脸慈爱的外婆,已毫不客气地在院子里追跑。

“小雨”是大哥的女儿,比我姑娘虽只大着几岁,却已出落成大姑娘般乖巧懂事。美丽清秀的脸上一直带着甜甜的笑意。一双黑亮的大眼睛,一直观察着初见面的两个小可爱,主动上前帮东帮西,很快,几个新认识的小伙伴就互相熟识了起来。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我家孩子最大的兴趣就是吃,基本很少能看见她的嘴闲着,此时,已毫不客气地用大毛巾裹住脖子,拿着小雨姐姐给的一块大西瓜啃上了!

到家之后的日子,我们差不多都是带着孩子走家串巷,在老家各地游玩一遍,并四下拜访一下亲朋好友。

赶大集。

到老家的第二天就赶上集市,当地人俗称“赶大集”。

赶集,是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趁墟”。在北方则称为“赶集”。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一大早,阳光明媚。

大街上,早早就已来了好多好多赶集的百姓。赶场卖货者,轻车熟路地摆开架势,占好有利位置,不用吆呼,就已宾客如潮了。

集上,各式各样的日用杂物、穿戴细软,各色瓜果蔬菜、鸡鸭鱼肉,还有卖糖果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各色熟食,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南之市谓之虚…… 山 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於其日聚焉,谓之‘赶集’。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最大的集市也就农贸市场,如此大场面,到是头一次体验。

看着人山人海的市集,使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即好奇又开心。

人群中,我同亲们带着几个孩子,东瞅西望地跟着赶集的队伍溜达着。走了一会,孩子的姥姥不知什么时候也加入了队伍。

宝宝在我怀里倒是满不在乎,略带兴奋和好奇,不停地转动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一旦看见好玩的好吃的,立即扭动身体下地去抓拿到手。

集市上,孩子们吸引了不少赶集人的眼球,好多七大姑八大姨见面就开始家长里短地问东问西,一路上,十亲九故地寒暄声使我们应接不暇。

反正我大多不认识,只要保持微笑点头,偶尔再抱起孩子招个手,就一切OK大吉了!

这样走走停停,也不知走了多久,才从集市中走出。

走亲访友。

在亲戚走访中,孩子的舅姥爷家可算印象颇深。

孩子的舅姥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外表偏黑偏瘦,身体健朗结实,很少出远门,专职务农养禽,生活自娱自乐,潇洒自在。家里儿女不在身边,只带一个孙子。

这男孩大约7、8岁年纪,瘦高个头,一看就有那种农村孩子特有的机灵劲。我们一到,就给我们表演拿手绝技——徒手翻身。表演完翻身,还要练几下转身正步走。有模有样,就是左右有些不分。

院角一羊圈,一只小羊咩咩地叫着。我们好奇去看,小羊却快速缩到墙角。男孩一边大声吆呼,一边有意显摆能耐,翻身跨进羊圈,拿起立在墙边的棍子,作势要打小羊,吓得小羊在圈里东躲西藏。

因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待动物的态度就区别很大。

城市孩子看见动物,会好奇地喂东西给它们吃,看见小动物,更是喜爱的不忍离开,更别说又喊又打了。

在制止声下,男孩才不情愿地停住恐吓,可小羊却早已被吓尿了。唉!

来到堂叔公家。

院落格局,是里外两套独立完整的房屋设计。里间那套,是给孩子结婚用的婚房,外间则自己住。

婚房,有独立的大门和院落。院内主位正房三间,三开大门位于大厅正中,左侧卧室通厨房,右侧卧室带卫生间。院内旱厕一间立于大院左角围墙后,右侧一独立小房,约十几平米大小,主要放杂物、农具。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这是标准农村房屋设计。只是此处隐壁墙因大门位置靠边,只能立于对面院墙上。

堂叔公大约60左右年岁,腰板笔挺,精神健硕。他也是地道农民,老实巴交,平时务农,闲时帮子女看护一下孙子辈孩子。

我们一到,老夫妻俩快步迎进大门,脸上带着憨笑,麻利地拿出水果分给我们。

我家孩子伸手就抱住一个大红苹果,看苹果实在太大了,就呀呀的喊她大姨,她大姨明白,赶紧动手剥皮,切开成块。我家宝宝就睁着那黑豆般大眼睛,一直没有从苹果上离开,直到苹果递到手上……。

铁佛寺。

老家有一座铁佛寺,历史悠久却历经磨难。

传说,北宋太祖开宝年间,大雨频繁,洪滥,死伤者无数,人们为了乞求神力,决定铸塑铁佛,以镇天灾。

吴桥镇有一位张铁匠,带领数百工匠,支起百余盘熔炉,化铁水铸佛。当铸到平肩时,头部说什么也铸不成,因为工匠端着铁水登上两丈多高的脚手架以后,铁水就冷却了。

正当工匠们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位白发老者,口呤“要想铁佛成,必须脖儿平”,唱罢就扬长而去。工匠们心领神会,便在佛身边围土成台,与肩部相平,并将化铁炉安置在台上,佛台很快便浇铸成功了。

而另一个传说,却颇为生动感人!

东光铁佛不是本地铸的,而是由运河里漂来的。

据传,东光县城内有一泉眼常年泛滥成灾。东光自隋唐佛教传入,善男信女颇多。铁佛原在京东方向的香河县金鸡寺中,因惦念东光这块佛乡的善男信女,每天僧人撞钟即发出“东光、东光”的声响。金鸡寺和尚意识到铁佛要去东光,于是用铁链锁住铁佛的右臂,但铁佛去意已坚,终于挣断锁链,沿运河逆流南下。沿途各县见运河里漂来大铁佛,在河边争先修起接佛寺,想拦留铁佛进寺。但铁佛毅然向南,目不斜视,直漂到东光码头才停住。

庞然大物谁能搬得动?

此时,走来一个小和尚,说愿意帮忙搬铁佛,但要先吃一顿饱饭。运河边上一家包子铺的掌柜,遂蒸了十屉包子给小和尚吃。小和尚吃罢,俯身把铁佛背上岸来,放在闹灾的泉眼上。从此,此泉再无泛滥。

据说这小和尚就是铁佛的化身。而铁佛下面,却有一口井,其水深不可测。

这尽管是民间神话传说,但听说,在香河县民间传说中,竟也有铁佛在该县金鸡寺遗下一只胳臂而去东光的传说。两地相距数百里,传说却如此契合,这却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而惊诧不已!

当地百姓为铁佛建起庙宇,题名“普照寺”,意为铁菩萨金光普照东光。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据《东光县志》记载,铁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寺内生铁铸造释伽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中国最大的坐式铁佛,并以“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而闻名遐迩。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铁佛铸成,兴建普照寺,虔诚的人们顶礼膜拜,祈求佛爷保佑平安。历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铁佛寺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各地的商贾艺人,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云集而至,人山人海,香火盛极一时。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曾亲笔题匾为"铁佛寺"。解放后,铁佛寺被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十年动乱”期间(1966年8月25日),这些象征悠久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庙宇被毁,佛像炼铁,寺内所有文物丢的丢,毁的毁。

改革开放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于1987年3月22日重修铁佛寺。当地百姓也筹钱出力,为铁弗寺的重建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的铁佛寺以其红色的山门、红色的围墙、红色的圆柱、红色的窗棂显示出独特的风采,蔚为壮观。

我们来到铁佛寺时,正值春暖花开之季,当天又逢艳阳高照,大家基本都穿起了夏装,短袖衬衫、裙子遮阳帽,先后闪亮登场。

孩子的姥姥、姥爷、哥嫂、姐、姐夫及各家的孩子,全家出动,来参观这享誉中外历史悠久的铁菩萨。

现铁佛寺同相邻的二郎岗永清观、泰山行宫,及清澈的永清池,统一并称为“普照寺公园”。

二郎岗永清观也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据《东光县志》记载,二郎岗又名"护邑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资兴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义又加以修缮。

可同样遭文革破坏,之后又重建。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新建二郎岗占地9100平方米,岗长140米,宽65米,岗高8米,永清观址高10米,由牌坊、山门、清源妙道真君殿、三官殿、财神殿、四个角楼组成,为一组布局严谨精巧玲珑的仿明清古建筑群。观内共有神像十一尊,均水泛为泥塑金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泰山行宫同样是东光历史上有名的古寺观,也于文革期间被毁。 2000年4月29日破土动工重修泰山行宫,于2001年7月12日竣工向游人开放。

泰山行宫占地4675平方米,长85米、宽55米、岗高3.6米,由渡仙桥、300级登山台阶、山门、碧霞祠、十二生肖殿组成,为一组清代古建筑群。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泰山行宫采用移景、借景之手法,仿泰山拔地通天之势,移泰山雄伟壮观之气魄,达到咫尺之地造山峰峻拔的状观风景,游览泰山行宫,有登临泰山之感。

泰山行宫内共有神像二十一尊,均为青石雕刻,形象逼真,传神。

三座历史悠久的寺观共聚一堂,不得不说,此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啊!

铁佛寺位于公园西南侧,二郎岗永清观位于西北角,泰山行宫与永清观隔永清池相互对应,位于东北角。永清池则连绵其间,芦苇小桥相映成景,三座庙宇遥遥相望,殿脊重叠绵延不断,清池青山,耳畔时而钟声萦绕,豁然给人一种世外仙境的错感。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电动游船似轻舟般荡漾,摇摆在永清池上,水波粼粼,清波泛泛,自由漂泊在小桥流水、芦苇轻摇的池面上。

孩她妈带着三个大小不一的孩子,在波上乘船漫游。

拱桥上,我带着宝宝,在桥头眺望那在池面上忽远忽近慢游的小船。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孩子翘着脚尖站在桥头,小手把着护栏,从护栏的缝隙中,张望着慢慢行驶的船儿,偶尔转头看看我,似在问我'为什么妈妈不带上我呢?'。璀璨的阳光照在孩子那红扑扑的小脸上,细嫩黑亮的短发,随微风轻轻飘起,白皙的脸上,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光影下显得即纯真又闪亮。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船到桥边,急切的孩子,小脚开始左右交替着点起,手中握着妈妈摘给她的一柳嫩叶,小手把着护栏,激动的小嘴里轻声喊着不太清晰的“妈妈,妈妈”,眼神中藏着满满的期盼。

放风筝。

要说最有意思的事,就数忙里偷闲放风筝了。

这是多云的一天。

午饭后,孩子们在大院里各拿一个大苍蝇拍子四下玩耍着。

大拍子比一般苍蝇拍大三倍,拍头是软胶皮制成,长杆就有半米多长。

我姑娘先是拿着拍子,同姐姐弟弟在院中随意溜达拍打着。之后,独自开始认真地把小石头往拍子上放,石头一块一块一块地摆着,凑齐一拍子,就拉车般拖行了起来。

看似简单,却因拍杆太长,孩子的小手又紧紧握住杆头不松手,致使难度加大,每次拿起小石头放在拍子上,基本都得达到双臂展翅般全开,才刚刚好地把石头放在拍子上,难度系数大吧!哈哈!

孩子的姥爷那伟岸的身形,这时也出现在身边,乐呵呵看得津津有味。在看见孩子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后,布满皱纹的脸上不自禁莞尔嘿嘿地笑了。

我拿着相机看着,也乐出了声。

突想起,曾承诺放风筝给孩子们看。遂赶紧到超市买了一套新风筝,特意还多买了几捆百米延长线后,回到大院。

风筝准备就绪,孩子们也好奇地看着我即将放飞的那一刻。

今天多云且无风,严格地说,一级风是有的。

风如此小,怎么放啊!

可我就是要挑战一下“不可能”。

大院中,一般的放飞方法很难奏效。

这当然挡不住我,尝试了多次,风筝还是慢慢飞起来了。

可风实在太小,风筝随时会掉落下来。我深知,高空风大,只有把风筝放得越高,才能借助风,把风筝送上天空。

加快放飞速度,利用任何不经意的小风,运用各种御风手段,慢慢地,终于,风筝腾空飞翔得越来越远,飞向白茫茫多云的天空。

等我把所有的线基本全部放出,风筝的最高点,估算得有五百米左右。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看着几乎成一个点的风筝,我心情大悦!可回头看孩子,小家伙们早已走得一个不剩了。

我心道,只能自娱自乐一下吧。

还好,姐夫和我连襟捧场来当观众,填补了一下我的满足感。

风小最大的好处,就是放飞越高反而会越稳,风筝在高空,毫不吃力地自由翱翔着。我只要拉住线的这一头,感知着线上传过来的松紧力度,适当的收放一下线,就能很稳地控制住风筝。

放风筝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治疗颈椎病。

我把风筝交给连襟大浩,让他也感受一下,并放松一下颈椎。

初时,大浩很轻松地把持着,毫不费力。

可天有不测风云,风突然说变就变了。

风筝在空中,初期还只稍微盘旋不定,可线却越来越紧。

我见不妙,怕高空风太大,风筝会把线拉断,遂立即接过风筝线,开始收线。

收线很吃力,尤其现在正是风劲最霸道时,那是难上加难。

还好,风筝因不是很大,我又有两把子力气,线一点点地收回来了。

可拉得越近,风筝越很难控制方向。在只有50来米左右时,风筝在大院上空快速盘旋得更加变态了。

旦见,风筝瞬间下落到大院围墙外不见了。可很快,又从墙外快速拔地而起,重飞到空中。随后,风筝又飞向另一侧墙外的电线上空,随着风的转向,风筝线快速地搭在电线上折了下来。我心一下就凉了半截,类似这种情况我遇到过,一般很难能救起。

我运用技术,放线猛提,配合着风力,慢慢又把风筝拖了起来。

就这样,在风的带动下,风筝上下左右盘旋飞舞,这使我兴奋异常,大大激发了挑战斗志,反而不急于收回风筝。

可风吹得却是越来越变态,险象环生中,风筝又一次被带到大墙后面,好长时间没有了动静,没有再像之前那样,腾空拔起。

我做了无数的技术尝试,轻提快放,连提连放,各种技巧频用,可风筝就是没有动静。我能感触到风筝,知道没有断线,应还在我的控制之中。

正当我已经打算放弃挑战时,风筝却又不可思议地飞了起来。

欣喜若狂的我大感畅快,却再不敢继续放浪了。赶紧把剩下的线和风筝快速收回,圆满结束了这次对于我来说,有生以来最惊险刺激,最难忘地放风筝之经历。

回家的感觉很让人快乐。

一张张满是慈祥微笑可敬的面容,一段段生动感人的生活缩影,一片片绿油油白茫茫的麦田和棉花儿,都如换灯般在眼前浮现。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我们在田野中漫步,看着麦浪和片片洁白的棉花随风而荡漾。耳中又回荡起那轻快的歌声:麦香田 ,棉花田 ,外婆的温馨甸。有我们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白花,麦浪,织毯帐,还有一位老家长。

宝宝回姥姥家(两岁篇)

孩子们随手抓起一支支洁白的蒲公英,用力吹着,旦见,蒲公英的种子,它带着孩子们儿时的梦想,四散飞向天空,乘风自由自在的翱翔,飞到东来飞到西,飞到祖国各地,大好河山,飞到广阔无垠的名山和大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