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试题(第34篇):《老人与犁》/试题来源不详
(2019-01-14 19:23:23)
标签:
文学/小小说 |
分类: 作品与试题 |
高中二十 试题来源不详
老人与犁
张爱国
午后,秋日的阳光懒懒地躺在这片新翻的泥土上。一大群鸽子,白的、灰的、褐的,“咕咕,咕咕”,或信步觅食,或低飞嬉戏。蓝蓝的天空,一队大雁,阵列整齐,悠悠向南。
老人刚刚犁完这一季的最后一垄地,老水牛已卸下犁套,在不远处散漫地啃着草。老人坐在田埂上,一袋旱烟下了肚,裹起一把稻草,揉揉,软和了,又从犁弯上拆下犁铧,轻轻地擦拭。老人一点儿不敢马虎,几十年来,每季犁田结束,老人都会一成不变地走这道程序。他绝不会让犁铧落下一粒泥土,否则下一季再用时,泥土覆盖的地方就生了锈。生了锈的犁铧,犁田时那种“嗞嗞——嗞嗞——”的韵儿就大打折扣了。
一只白色的鸽子落下来,转动着两只黑豆似的小眼睛,看着老人慢条斯理的双手。老人看它一眼,雍容的身子,直压的两条小细腿就要折了。老人一把抓过去,胖家伙来不及起飞,就被老人双手给捧住了。老人低下下巴,用胡子在那洁白的羽毛上轻轻摩挲。小家伙也不躁,“咕咕,咕咕”,很享受的样子。老人站起身,双手捧过头顶,一送,一松,双臂张开,鸽子也双翅张开,悠悠地飞走了。
老人又坐下,继续侍弄他的犁铧。犁铧已经干净,在阳光下闪映着金属的亮光。
远远的一声炮响,老人的手一颤,鸽子们也一个个抬起头,警惕地四下张望。老人没有抬头,继续侍弄他的犁铧。
又几声炮响,接着一片“咔咔咔”的枪声,鸽子们一改刚才的雍散,惊慌失措,“扑棱棱”飞向天空。一队大雁也“欧欧”大叫,乱了阵脚。老人抬头寻找他的牛,好家伙,跟着一头母牛已经跑出了十几条田埂远。老人“嗷”一声叫,它也不理,直跟在母牛身后,两条前腿不时地要往母牛屁股上搭。老人骂一声,继续料理他的犁铧。
村头骚乱起来了,人们哭叫着,向这边跑来。老人轻轻叹口气,脱下褂子,给犁铧做最后一道工序——抛光。
慌乱的人群跑到了近前。老人抬头看了看,谁的手都没有空着:拎着大包小包,扛着箱子,挑着担子,抱着鸡鸭鹅,赶着猪牛羊,背着襁褓,搂着幼儿,牵着“哇哇”哭叫的少儿,搀着气喘吁吁的老人……
“打过来了!鬼子打过来了!你还在干什么?”从身边跑过的人大叫着,一脚也不停。老人仿佛没听见,还在用褂子轻轻摩擦着犁铧。
“都杀人了,快跑啊!”又一个叫道。老人搓着稻草绳,又看看他的牛,正向这边走来。
“命都要没了,还捣鼓你的犁啊!”老人的屁股挨了谁一脚,扑倒在地上。老人也不看,爬起来,用稻草绳盘着绕着他的犁铧。
枪声停止了,村子里却冒出了浓烟。老人抬头看了看,冒烟的地方,就在他家的地方。老人搬起木犁弯,放到一片荆棘丛里,又做了些伪饰。老水牛回来了,显然也感觉到了恐惧,站在老人身边,瞪着两只小灯笼一样的眼,看着浓烟四起的村庄。
犁与铧被草绳拴缠着,一头一个,褡裢一样,老人放到肩上,牵着牛,随着人群,逃向没有方向的地方……
春秋几度,又到春暖花开。老人回来了,衣服破得没了样,人也瘦得没了形,老水牛老了,却不瘦。破布拧的绳,牢牢地拴缠着犁铧,一前一后,褡裢一样,稳稳地吊挂在老人的前胸后背上。村里的人也回来了,少了许多,大包小包也不见了。
老人没有回家,放下犁铧,轻轻地,一道一道解下破布拧的绳。犁铧露出来,闪映着亮晶晶的春光。老人将布绳一道道解开,又细细地搓揉,布绳成了一团布。老人用布,柔柔地擦拭着犁铧。
几只鸽子落下来,瘦了,却不颓靡。老人从兜里摸出一个馍,揉碎,“咕咕”唤着,撒下。鸽子们飞来,“咕咕,咕咕”,啄食着。
“弹壳都锈烂了,没用了吧?”一旁捡拾弹壳以铸犁的人,不知谁这么说一声。
“弹壳,当然易烂咯。”老人嘀咕着,从荆棘丛翻出他的木犁弯,喘几口粗气,擦掉泥土,装上熠熠闪光的犁铧,架上牛,“哟——”一声,开始犁田了。
【试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犁是小说的线索,串起了犁与老人、土地等的联系。犁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乡村、故园、故土,老人不停地擦拭犁铧,象征着老人对故园、乡土深深的爱。
B.小说特别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尤其是篇首的自然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令,又渲染了宁静安详的气氛,衬托了老人对安闲生活的无限向往。
C.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老人形象,采用了动作、神态、肖像、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出了老人朴实、执着、眷恋故土的鲜明形象。
D.小说中写鬼子打过来时,连用了“拎着”“扛着”“挑着”“抱着”“赶着”“背着”“搂着”“牵着”“搀着”等九个动词,写出了人们逃难时的慌乱情景,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
2、结合小说的有关内容,赏析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6分)
3、小说中作者多次写到了鸽子,请分析这样写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
1、C. 小说对老人没有神态和心理描写。
2、语言和动作描写。小说中,弹壳象征战争,犁象征和平。老人“弹壳,当然容易烂咯”的话和犁田的动作,意为战争只是暂时的,而和平是永恒的,战争永远“不敌”和平。文章结尾具体生动地表达了老人对和平的信心,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信心。(答“熠熠闪光”象征着和平的光芒等,也可得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小说开头和结尾处对鸽子的描写,表现的是和平环境下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中间鬼子入侵时,鸽子的“惊慌失措”,正是战争环境下人们生活的反应。作者多次写鸽子,表达的是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无限向往。(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