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凭箜篌引》中通感技法的妙用

(2010-12-25 11:16:18)
标签:

昆山

李凭箜篌引

乐声

通感

诗人

杂谈

分类: 技法

                             《李凭箜篌引》中通感技法的妙用

                               河北省献县一中燕金城062250

    在唐代诗歌的王国里,有一位被称为“诗鬼”的著名诗人李贺。他所写的《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历来被人们称颂的歌行体七言古诗,也是一首以描绘音乐而闻名的诗歌。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绚丽的色彩,绝妙的通感,描绘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音乐世界,读后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感,也叫移觉,是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格。其特点是,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把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它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钱钟书对通感曾做过通俗地解释,他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通感这种修辞,使人的各种感官感觉相互沟通,扩大了诗人的写作范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表达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在《李凭箜篌引》一诗中,诗人描绘了音乐家李凭(时称“李供奉”)弹奏箜篌时的动人乐声。诗人主要采用以视觉写听觉的手法,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做了最直观地描绘。

    诗中“空山凝云颓不流”, 移情于物,使浮云具有了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优美悦耳的音乐具有强大的魅力,使得空旷山野上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动,像是在侧耳细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中,诗人用“玉碎”形容乐声的激昂与强大气势;用凤凰的叫声,表现乐声的凄厉、婉转、忧伤。这种以声写声的手法,使乐声起伏变化,富有感情。

    “芙蓉泣露香兰笑”,则想象奇特,构思绝妙。诗人用“芙蓉泣露”描绘出乐声的悲惨、凄厉。用露水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来比喻乐声悲切,形象直观,新颖别致。接着,诗人用“香兰笑”,表现乐声的欢快、流畅。而“笑”字,听觉与视觉兼具,具体可感,美不胜收。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成功运用通感的典范,历来被人们称道。这两句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自然地将山崩地裂般的声音与乐声乍起的豪壮,凤凰的孤独哀鸣与乐声的幽怨,露滴残荷的形态与乐声的凄凉,兰花盛开露出笑脸与乐声的欢快愉悦等联系在一起。这样,乐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富于变化,更能充分体现诗人的杰出艺术才华。

    总之,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借助通感的修辞,将乐声描绘得出神入化,将音乐家李凭的弹奏技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