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江苏省涟水县实验小学
陶 会
邮编:223400
电话:13951263098
Email:taohui110@tom.com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诚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文学大师金庸曾说:“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作,课改中教材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学中在运用教材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一味的讲解文学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育人是根本。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有系统的进行思想教育,丰富古诗教学的内涵,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做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形成的引导者,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将古诗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了解背景,感悟作者的情感
文如其人,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志趣等,考察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再学习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春望》写于杜甫被困长安时。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面对国都被叛军占领的现实,想到自己与家人的分离,国愁家愁一齐袭上诗人的心头。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人生情感了。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教师可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与现代的反腐倡廉相联系起来,与“八荣八耻”中的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相联系起来,可以适当展开,点到为止。
只有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诗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写诗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充分掌握,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有机的将思想教育穿插其中,因此,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加强诵读,体验作者的情感
1.配乐朗诵中体验情感
教师选择恰当的音乐,让学生在乐声中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里,更容易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在诵读《春望》一诗时,可以选择比较哀伤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反复吟诵中体验情感
好的诗词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在诵读中把握语气、节奏,充分感知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感人的情趣等,使诗词内容立体化,形象化,从而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教师从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加以指导,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3.在对比诵读中体验情感
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的变化,人格的高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的情感:饱经离乱的诗人在短暂的安定生活之后,一场无情的秋风刮破了他的茅屋,在慨叹自己苦难生活的同时,他想到了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为他们安得广厦,自己冻死也无怨无悔。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创设情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学习环境。
1.巧用插图创设情境,感悟情感
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以鲜明的形象再现了古诗词的情境,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插图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句子中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赠汪伦》,教师借助插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教授诗意之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同学之谊,教育学生珍惜同学之谊,与人相处,有容乃大,结成友谊,享用一生。
2.恰当使用课件创设情境,感悟情感
恰当运用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春望》的教学中,教师制作了课件,有兵荒马乱的长安街头的画面,有伫立沉思的诗人形象,有令人感伤的音乐,有深沉、舒缓、感情充沛的范读,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3、创设氛围,感动学生。能感动人的东西,情是其中的一分子。教师有意的根据诗词的内容,有意的编排一些场景,运用有声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环境语言,创设出一种与诗词的意境相融合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需要教师的创造性的构思了。在这方面,教师不亚于一名编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诗,设置不同的教育氛围,就像是一场成功的演讲,演讲者的讲演能引起共鸣,除了靠妙语连珠的口才,生动感人的故事,还要有现场的氛围,学生读诗,说自己的亲身感受,恰当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引起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游子呤》时,老师在讲诗时,可以用多媒体视频放映母亲思念儿女的画面,突出母亲的慈爱,突出母亲的劳累,配合一些动人的低沉的舒缓的音乐,老师用轻缓的音调讲述母亲的爱,再让个别受感染的学生朗读,并讲自己的母亲是如何为自己操劳,这样一种感人的氛围就产生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被感染,思想受到教育,并且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教学不在于精读哪句诗,不在于研究哪个字如何漂亮如何精到,而于理解诗的一种意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那种意境中去,思想得到升华,我认为这才是古诗教学的真谛。
四、理清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语句情与义相通,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古诗词脉络,理清情感线索,因情解文,以文义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古诗词虽然相对较短,但是却是语言的精华,情感的浓缩,其中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在《春望》中,诗人望着沦陷的国都、荒芜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千,无尽的愁绪挥之不去,美好的春景不但不能使他高兴,反而令他更加忧伤。现实、愁绪一线贯穿,层次清晰,理清线索,再理解作者的情感就十分容易了。再如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饱含诗人无限愁怅的《泊秦淮》。在讲《示儿》和《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畅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古诗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教育是一项工程,两者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每位语文老师的心愿,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古诗特有韵味,创设利于思想教育的意境,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以情感人,以德育人。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想教育就像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人的心田,让思想的嫩芽在古诗的土壤中发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