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原创文字谢绝转载)
随着扩招,各种民办教育的兴起,把大学生当成骄傲的时代已经过去。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就是菜市场的白菜那样廉价,很明显,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是巨大的,无论家庭或者社会。而正因为如此的投入,所以大学生历来受人所关注。关于他们的思想,生活,就业,情感等方便都是值得去探讨。毕竟,走出校门,他们是将来社会的中层建筑。而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是盲目的,或者说对于学习生活的定义还在模糊阶段。显然,浓郁的理论氛围让他们把生活定义为感性,然后茫然,更有偏激与失落。个人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无数的大学生心结扭成一团。
(一)
在曾经的某个时代。大学生是无比光鲜的名词,这个名词伴随着无数的荣誉与自豪。那个时代,大学生这个词语几乎等同于精英,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这代表着那个时代对知识的崇拜。而随着时代变迁,对于知识的尊重更加理性多元化。对大学生所赋予的责任也更多,责任随之而来就是压力。但压力与其学子身份似乎不再成正比。于是,在某些大学生心中形成一种对责任的误解,认为对于大学生的责任是社会强加的。而对于责任的误解直接影响其对自身审视的态度。
(二)
这里要说的环境有两方面: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很显然,在未进大学校门之前,学子们都希望从小学到高中的框架式书山题海里脱身出来。而脱身之后呢?他们面对的是自律性要求更高的大学学习生活。专业、考级、挂科、选修、必修等无数的新名词开始从新左右着他们的学习细胞,比数理化等传统名词更显沉重。另一方面,学子们多是离家在外。从一方面来说,青春是叛逆的,他们希望独自飞翔。而真正离家在外的时候,除了学习的自律还有生活的自立。于是对自由的生活方式的憧憬与长期对家庭的依赖产生了矛盾。一方面渴望来自家庭的关心与经济支持,一方面却又抵触着家庭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响。于是,在习惯与不习惯之间盲目着。
(三)
青春的思维总是跳跃且耐不住寂寞的。于是,大学校园里的特色风景就是社团。美术、音乐、文学、体育、还有各种各样的老乡会。有学子把这种方式定义为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为将来溶入社会做基础。其实这是对学校团体的一种高估。我相信,更多的社团只是个交流的园地。而更多的学子只是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个精神的寄托,更甚至于是凑热闹,希望突显出自己的存在。毕竟,伴随社团除了日常的交流与开展之外,吃喝玩乐还是居多的。而这只是大范围的感情,而对于私人感情呢?心理与生理的发展产生对异性的渴望与欣赏,于是大学爱情一时风靡,且经久不衰。这是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由于对爱情的无限夸大,或者说是爱情资源的泛滥导致许多大学爱情都比较廉价,而这样的爱情在全力一击的争取之下的结果是很多不堪一击,毕竟,大学生活的许多共性造成了许多共鸣,而现实对于爱情不只是我很想你那样简单。
(四)
说到社会,那就又要回到生活环境与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很多时候是浮于表面的,如:以虚荣心消费品牌,以精神缺失消费偶像,把社会的灰色面刻意扩大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要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而更多的失落,或者是自己在就业里面的茫然,一方面青春的自信使其对自身价值的高估,而社会的要求又使得其多是从零开始。于是想到读书无用等论调,白学白活之类的失落。其实,学习只是一个阶段,在某个阶段的成功不代表那成功就是自己的价值全部。只能说,那只是生活资本里的一小部分而已。毕竟生活的资本,除了知识,还有人际、思想、机会等很多组成。对社会的认识更多时候应该是立体思维的,而这个思维里需要包容与取舍。
几年前,进修的时候。与老师在课堂上聊到一个话题。我问老师:“大学生与小学生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老师叫我自己回答。我的答案是:“大学生与小学生最本质的区别是对事物的思维处理方式。理由是,知识面的扩大促成了大学生对于事物的立体思维。现在想来,自己依旧是坚持这个观点的。毕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除了平面的幻想与希望。还需要立体思维空间的支持,因为生活是变化的,是多元的,是精彩的。学子们或者在探索的路上客观冷静一些,把心态调整的相对平和,把青春演绎的更加精彩,少些可有可无的埋怨。毕竟,大学生这个族群里面。始终有着将来的社会精英。而这些精英只是个半成品,他们还在成大,还需要成长。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