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顿的《绝对隐私》
(2009-09-15 19:06:07)
标签:
杂谈安顿隐私婚恋故事 |
分类: 读书随笔 |
安顿,原名张杰英,是《北京青年报》的编辑、记者。据说安顿自1995年起就开始从事“当代中国人情感状态”的采访调查,同时亦是因撰写“口述实录”故事而一炮走红的女记者,甚至曾被西方记者称为“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女记者”。而我手头的这本《绝对隐私--当代中国人情感口述实录》是十多年前、1998年出版的一本纪实文学选辑作品,或也是安顿最主要的一部著作。据说当年这本书推出之后,曾经火爆全国,不断再版印刷,甚至使得口述实录这种文体也迅速地流行开来。其实《绝对隐私》这本书于我,或许早就曾看到过,但觉得不大喜欢这类的情感故事文章,所以也就一直都没有留意。然整有十年之后,直到半月前我才有机会碰到,同时还有一本《男女解密档案》,只是后者是报章刊登的情感短文的辑录,内容虽然差不多,但性质与安顿的《绝对隐私》完全不同。
安顿的《绝对隐私》,既是“口述实录”专栏的辑录,当然会有很大的选择取舍。据说安顿采访了四百多人,但这本书却只收录了其中的二十人,这个比率不可谓不大。对于这二十余万字的情感故事集,我用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读完,自认是逐字逐句的读完的,读完之后有感于书中人物声泪俱下的情感际遇的口述,这让我觉得一阵阵的忧郁和伤痛直袭心头,甚至是久久不能释怀。记得昨天傍晚下班时,回来的路上路过上地城铁站旁的“爱之园”,因《绝对隐私》还有数十页没有读完,索性就坐到公园的长凳上,很想一气把其读完。奈何暮色降临,黑得已经有些看不清书上的字迹,这才起身返回。直到晚睡时候,才接着把其读完,不想已是午夜零点过半了的。这才合书而睡,好在一宿无梦。
其实这只是一本早已乏人问津的书而已,或也值不得我这样大张旗鼓的去说些什么,但是书中有些人物的情感故事,着实令我心生感触。我记得某些篇章,我是一边阅读一边感叹,而且不愿漏看一字一句。或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我有时也在庆幸和遗憾没有早早看到这本书,因为只有此时此刻此种心境读,才最容易产生共鸣和体悟。因此连带着想到我自己这数年来的情感际遇,真是感触良多伤痛莫名。因为我似乎从来就没有去宏观的认真的去想象去思考爱情、情感到底是什么,究竟如何开始,又如何结束。对于我个人的情感隐私,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向谁去追忆去述说,除非碰上安顿这样的倾听者。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读了安顿的《绝对隐私》,读到别人的情感故事,若是对于爱情来说,让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狭隘的短视的,让我觉得大千世界里自己渺小若芥子微尘。而且爱情似乎从来就不是我所能深刻了解的东西。性是爱,接受是爱,拒绝也是爱,甚至伤害还是爱,对此谁也说不清楚。爱情发生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也注定爱情故事没有相同只有相似。《绝对隐私》中有几篇故事挺令我感怀的,比如“心态的解体”“没法说服自己去结婚”“总是错误地开始和结束”“纯真是一份易逝的情怀”“渴求一份真爱的感觉”等等,其中有些话语思想,有些心情状态,我觉得我完全能够理解。
或许有些女人会认为,男人若是太重感情,就显得没有出息,也很让人瞧不起。若是从事业论的角度来说,这话或也有些道理,我也有些认同。但是为什么男人就不能重感情呢,素不知男人在感情上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困惑呢?我甚至因此想到数百年前的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一位极其注重内在感情、内心感受的男人,自爱妻亡故之后的十余年里所作词章皆属悼亡词。甚至称得上是古今第一情种,惜乎英年早逝,甚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后世爱他的人,却也多不胜数,梁羽生王度庐,甚至安意如,仿佛都不用再举例多说什么。其实感情上危机四伏,若无灵敏的嗅觉,或应感到高兴。然而事关己身,对于婚恋感情,我们谁都无法置身事外视而不见。正如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们,心里多少总是存在紧迫感和恐慌感的……对于安顿的《绝对隐私》这本书,如果可能的话,我会推荐给我的朋友同学去看,无论他们或她们现在是单身,是未婚,或还是已婚,甚至是离婚,我真的希望他们都能从中读出有益的可以借鉴的东西。
然而就在安顿和《绝对隐私》渐渐沉寂之时,时隔七年之后,李少红在安顿的《绝对隐私》中挑出10个故事,改编成系列电视电影。李少红亲自执导了三个故事,丈夫曾念平和美国摄影师安迪执导了其余七部,周迅、陈坤、黄觉、徐筠等领衔主演,而安顿也将在该剧中扮演自己原本的角色——一位记录情感口述的记者。据说其中由周迅、吴军主演的《生死劫》还曾获得了美国翠贝卡电影节的最佳故事片奖。数日前读《绝对隐私》时,知道还有这样一部电视剧,索性就在电驴上搜索下载。而今书读完,视频却还没下完,只期待来日观看。由书再到电视剧,如此这般的追看,倒也并不是为了别的什么隐私窥视,只是有感于故事所展现出来的真情实感,我想定会从中得到启发,把别人的经历教训变成自己的一种经验,亦算是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