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2007-05-22 15:43:53)
标签:

日本

京都

日本旅游

旅游

旅行

桂离宫

建筑

美学

分类: ◎人在旅途◎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2007樱之旅(3)

(2007年4月5日)


 

    前年3月,我去京都大学讲演,在京都住了一周。那是一个保留了极多的唐文化魅力令人流连忘返的古都。没想到过了两年,我又一次来到京都。

 

前往京都桂离宫(Katsura Imperial Villa)
 

    早在2个多月之前,尼寺先生就来信,让我们告知护照号码等多重个人信息,说要向宫内厅(掌管日本皇室事务的机关)京都事务所申请参观桂离宫。当时,我的访问还刚交阪南大学教授会讨论,日本之行八字还没一撇呢,就定下参观桂离宫的时间是4月5日中午1:30。

 

    11点钟,尼寺教授按昨天约定准时到。去车站的路上,尼寺先生把我们带到2丁目的一处空地,指着正面房子后的一个高高的烟筒,用手势做了个翻过去的动作,说了句我没听懂的话。这时,尼寺的手机响了。我们跟随着一边打电话一边走的尼寺先生往八木西口走去。一路上我们都在猜测刚才尼寺的话。一直到晚上回到家,看到前一天他写下的字条中,有“钱汤,2丁目,17:30-22:30,木日休”等内容,联想那个烟筒,才悟到,可能他是告诉我们公共浴池的位置。


    到八木西口站,我看京都的票价是860元,但尼寺先生却让我们买了800元/人票,上了11:41开往京都的急行。前年我从京都JR站坐到大阪,就再也没有到过京都了。心里正在疑惑,尼寺告诉我们不在京都站下车,而是在京都的竹田站下车。我拿出地图,他在桂离宫的位置指点着,又指了竹田站位置,好像要换几次车。我想反正跟着他没错。


    大约50分钟后,我们在竹田站下车,跟着尼寺在同一站台的对面,又上了近铁线。车到四条站,又跟着尼寺下车,往出口走。尼寺先把车票插进去,票从另一口出来,可是出口却被关上了。这是表明车票金额不够。于是跟着他走到旁边的精算机旁,他直接把票交给工作人员,要补票250/人,我于是将票款交给工作人员,然后走出检票口。原来,在各类车站的检票口,都有精算机,如果你因为购票款不到位,可以直接将所购车票插入检票口的精算机,机器会自动告诉你应该补票的金额,你补款后机器会吐出新票,你就可以验票出去了。所以,你如果不知道准确票价时,可以买张低价票上车,到达目的地时,没有人会认为你逃票而罚你,只需要将差额补齐就行了。尼寺选择直接找人而不是机器补票,这也是我后来几次用的办法。所以我至今并没有学会使用精算机。


    尼寺在站楼内走到阪急线,他看了一会墙上的运行图,然后指示我买了150/人的票,我于是明白,他也不熟悉路。


    阪急线坐一站,就下车,跟着尼寺先生走出站,到了一辆公交车前,尼寺上前看了站牌与说明,我们就上车了。巴士到桂离宫前站,我们下车,又走了10几分钟路,终于到了桂离宫。

 

 

美到令人流泪的桂离宫

 

    桂离宫外,是一片美丽的树林。

    此时已经1点半过了。尼寺手中拿着一个文件,递给门卫,我们就进去了。一开始它给我的印象就是简朴。大门也就是个竹子的排门,外墙也是竹子的,沿河的一面,是活的竹林构成的墙体。这与我们中国的皇家宫殿园林迥然不同。


    其管理理念看来与中国大为不同。参观需要预约,人数极为有限,不收费。尼寺先生已经63岁,以他教授的身份,来往如此便捷的交通,却是第一次来参观。而2天后,京都大学的大西广教授问我,桂离宫怎样,我才知道50多岁一直住在京都的他,却还没有参观过桂离宫。对比我们的故宫,一天接待8万人,是何等地负重。


    先到接待厅,看介绍桂离宫的录像节目。我们听不懂,尼寺还特地为我们从工作人员那借了两台英文翻译的MP3,我们还是听不懂。找了本地图,大致上有了些许了解。

    桂离宫位于京都西南郊的桂川畔,西倚岚山,占地5、6万平米。1615年,智仁王子开始着手修建这座名为桂山庄的宫苑,由日本伟大的风景设计师小堀远州设计。公元1645 年,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前后历35年而成。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 年),成为皇室的行宫,并改称桂离宫。


    这座370 多年前的庭园建筑,和谐、精致、高雅,被认为是日本建筑中的顶峰之作之一。不少外国人认为,“日本之美”即以桂离宫为代表。据说,德国建筑大师 Bruno Taut在日本参加一次国际建筑学会受邀访问了桂离宫之后曾经说:“桂离宫美到令人流泪”。


    为了保护这座稀世珍品的园林,日本政府于1976 年聘请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对桂离宫进行了翻修,历时5 年多才竣工。说来令人咋舌,他们居然将建筑物大拆卸,用合成树脂对原建筑材料进行加固,然后重新组装。据专家估计,经过这次彻底整修,这座宫苑至少可以再维持300多年。

 

 

简朴,雅致、和谐的桂离宫

 

    录像结束后,就跟随人流实地去参观。


    首先沿着御幸道参观御幸门,然后折回沿着红叶山旁的小径走到外腰挂,再跨过小桥来到洲浜。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御幸门)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外腰挂)


    整座宫苑的中心,是一个“心字”样的人造湖,湖中五座小岛,彼此间有木桥或石桥相连。湖岸蜿蜒曲折,庭石、水钵、石灯点缀其间。湖畔建有书院,茶亭,周围石径环绕。湖边小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荫,园中四时花草雅致斑斓,湖中水清见底,倒影如镜。布局与色彩的和谐,令人心怡。


    好像记得网上看过一篇中国人写的游记,说桂离宫不允许拍照。所以我虽然背着相机与摄像机,却一直没有打开。只是在事务所的讲解员讲解完一段后,尼寺先生提醒我拍照,而且看到其他人也纷纷拿起相机,我才醒悟过来。但是,拍摄地点一般都离建筑物太近,拍不出它显示的布局之美。
    
    沿湖岸有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和月波楼等建筑。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松琴亭)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赏花亭)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园林堂)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笑意轩)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月波楼)


    先到松琴亭。这是茶亭中最精致的,为冬景而置。其东、西、北三面都朝湖,当风吹松树沙沙作响时,在房间里听起来就像是诗琴的声音。这也许就是“松琴亭”的来历吧。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松琴亭前)


    月波楼是最后参观的茶亭,为秋景置,是赏月佳地。茶亭旁长着枫树,深秋时枫叶一片深红。从这个亭子可以欣赏到湖中秋月倒影,而从近旁古书院的露台上则能欣赏到月亮初升。据说,“月波楼”其名取自白居易《西湖诗》中之“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看来,爱好中国诗歌的智仁亲王当初的掘湖筑山,就是为了创造出白居易式的理想庭园。
  
    最后参观的,是离宫建筑的主体部分——三座连为一体的宫殿建筑群:古书院、中书院和新御殿。古书院和中书院分布的位置使之能够在夏日避免阳光的直晒,冬日获取阳光的温暖,而在秋天则能够欣赏满月。因为楼房的高度不同,使得房顶能以其悬垂的房檐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优美韵律。书院里收藏有上千册古书和各种古董,都是皇室的珍品。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新御殿中书院古书院)

 

    与北京的颐和园相比,京都的桂离宫是过于简朴了。这些宫殿,房柱子就是带皮的树干,柱础铺以天然毛石,还有那种日本式的草屋顶;木作细腻精致,不施油彩,木质推拉门糊以白纸;天然柳杉树,竹编篱笆,长满了青苔的石径,洒满天然石子的水渠,等等。整个建筑追求简朴至上。以我有限的经历,感觉这种美学风格,对日本近世园林及民居风格有很大影响。

 

    在国内曾经读过一位中国艺术评论家的文章,有三点见解给我留下印象:


    1他认为,在整体规划上,受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讲究四神之相呼应和吉祥方位。


    2桂离宫兴建于十七世纪,受到巴洛克建筑风之影响,故庭园景观中,多处可见透视法、远景法、黄金分割法等西欧手法。


    3在其中有不少中国文化的影响。例如,“月波楼”之名,将唐代诗人笔下的禅境,引入庭园的建筑元素中,让建筑物藉由诗句之援引截取,成庭园禅境之表征。而月之空灵幽深、清高淡远的意象,与禅宗意境中的空灵澄净相似,故常为禅的代表象征


    确实,在整个宫苑中,行走其间,让人处处可因其石其水因而领受到园中的禅味与境界。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再访京都(上)—桂离宫

 

(湖畔美景)

 

回家


    结束时已经2点半了。


    来一次京都并不易,我想今天还应该去参观游览其它地方。尼寺先生提出去桂川畔散步,我们就跟着走。但是走了一段路就发现不对。他向路人问路,看来他说的地方不在附近。我看先生有点疲劳,就提议去吃饭休息一下。于是我们进了一家意大利餐厅,点了三份匹萨,一共2160元,看来在日本吃西式快餐挺便宜的。


    买了200元的票上了近铁车,路上,尼寺先生给大西教授打电话,可能他打算去找大西。但看来大西有事,所以尼寺先生就建议我们回程。车快到八木西口站时,尼寺先生说他在橿原神宫前下,让我们先下。到检票口时,我们将200元车票给工作人员,他说了一句话。我没听懂,忙说,对不起,我是中国人,不懂日语。他笑笑,说对不起,然后写了800给我看。我明白一人要补票这么多,于是将1600元给他,他说声谢谢,我们就出站了。


    回家已经6点多。一切齐全,我们自己做饭吃,也是完全中国式的晚餐。


    今天两个人车资近5000,而且走了一整天,可是只游了一个地方,感到效率低。根据我上次游日本的经验,一定不要找人陪。我后来看尼寺先生非常累,所以再三说,让他别陪我们。尼寺先生在纸上写下明天上午来讨论以后的若干安排,在此之外,我们就自由活动了。

 

    (未完待续)

萧峰协助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赵民副教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