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中天谈虐待动物永失恻隐之心

(2021-05-30 05:11:32)
标签:

易中天

必须反对虐待动物

关心身边的动植物

【必须转】易中天谈 虐待动物永失恻隐之心!

禅商智慧 2014-06-23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一直以来,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从未止息,反而常常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呀?

   

   “恻隐之心”使我们“不忍心”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为什么呢?就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按照孟子的观点,这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天良,故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只要有这份心,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生命

  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


  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是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是,“己所不欲”易,“勿施于人”难。这就需要培养。而且,为了保证培养成功,还得把这善心和天良,从“勿施于人”扩展到“勿施于物”。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虐待动物折射“人权”,本质是社会问题

  一个人,今天能虐待老鼠,明天就能虐待狗,后天就可能虐待人。因此,为了保证人不受虐待,必须反对虐待动物。这不是什么“动物福利”或者“狗权”(动物权),反倒是“人权”,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问题。


  事实上,不忍心其无罪而死,不忍心其折磨至死,正是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权的心理基础和人性基础。比方说,国际社会一致公认不能虐待俘虏,不能虐待犯人,不能虐待动物。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期节目:医学院的学生们带着担架,拎着兔子牵着狗,走向实验室。解说词说:担架是为狗准备的,兔子没有,这意味着兔子将不再生还。节目的结尾,是师生们为实验动物建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他们会去献上鲜花。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生命尽可能的尊重。要知道,只有尊重一切生命,才能最后真正尊重人自己。


  善待动物,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因此,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再忍心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否则,下一个被按倒在床,挖肝取肾抽胆汁的,没准就是我们自己。


      张辛可的动物观和家

      不虐待动物只是为人的起点,界上有关保护动物方面的现代文明意识中,有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行为,如:从一个国家对动物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文明程度;动物保护、人人有责;物种平等、生命等值;素食,是最大的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关心大自然、环境和动植物,是最大的道德、人性和家庭教育;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像人一样活着的基本方法是——教育他们关爱身边的动物、植物,关心他人和公益。……

      我经常说,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是一体的,我住在杭州逸天广场小区,“逸天”的标志是东方飞天和西方安琪儿的结合,象征着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果然,我们的小区环境是一个人工自然园林——二处喷水池、一个分东西池的人工湖、各种形态的散步道、多树种高大乔木1400棵左右、和蜿蜒灌木丛、草坪群落、各类花卉、形成绿化系统地势高低起伏的郁郁葱葱面貌,小区拥有杭州唯一的景观瀑布,在这样心旷神怡的环境里,动物植物要保护的内容不少,除家养动物外、环境动物有鱼类、鸟类、猫咪、刺猬、青蛙、蚯蚓……,与之相关的生命系统有环境和环境卫生、绿化、水体和人的素质的维护。

      业主中有不少关心环境和动植物的人、也有不少有公共意识和公益意识以及行动的人。可惜也有一些只有抱怨、不做公益的人,时有出现破坏环境、动植物和人文的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