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

标签:
无印良品品牌商品素材 |
无印良品(日本杂货品牌)
2014年9月29日
“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1980年,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日本也经历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当时的消费者不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质,也希望价格从优。在这种情况下,“无品牌”概念在日本诞生了。当年,木内正夫创办了“无印良品”公司,向市场推出了第一批无品牌产品。这些产品包装简洁,降低了成本,所使用的口号是“物有所值”。1983年,无印良品在东京青山开设了第一家旗舰店。由于大受消费者的肯定,几年内在日本就有了上百家专卖店。1991年,无印良品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海外专卖店,此后陆续进入法国、瑞典、意大利、挪威、爱尔兰等国家,2005年7月,其上海专卖店正式开业。无印良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极简。它的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除了店面招牌和纸袋上的标识之外,在所有无印良品商品上,顾客很难找到其品牌标记。在无印良品专卖店里,除了红色的“MUJI”方框,顾客几乎看不到任何鲜艳的颜色,大多数产品的主色调都是白色、米色、蓝色或黑色。在商品开发中,无印良品对设计、原材料、价格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例如服装类要严格遵守无花纹、格纹、条纹等设计原则,颜色上只使用黑白相间、褐色、蓝色等,无论当年的流行色多么受欢迎,也决不超出设计原则去开发商品。2品牌“悖论”编辑悖论简介禅家最常见的是用悖论和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反对逻辑推理,以为靠逻辑思维而获得的知识是间接性的知识,而禅悟是一种凭直感直觉直接颖悟出来的灵慧的智识。以禅为理念的无印良品,恰恰也正符合禅的某种悖论特征。悖论一悖论一:无牌胜有牌上世纪80年代泡沫经济的日本市场名牌盛行,消费者品牌意识非常强烈,无印良品反其道而行,提出无品牌的概念,这在当时相称前卫。在当今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打上了各种标签,品牌背后所包含的基于社会阶层以及虚荣心理的消费价值观,经常掩盖了人的真实感慨感染。而“无印”的生活理念恰恰与之相反,它摒弃一切外在 “标签”,不断简化:拿掉商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包装、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醒人们去赏识原始素材和质料的美感,还物品以本来面目,将使用者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达到一种更接近于内心自我、更接近天然的状态,这也恰是禅悟所追求的真我境界。在所有无印良品的商品上,顾客很难找到品牌标记,即便在衣领后面也不设商标--至多在衣服上贴一张透明胶带纸标明尺寸,并在试衣时撕去。对于厌倦了追求名牌和奢华生活的都市人来说,无印良品的主张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悖论二悖论二:品牌无穷制延伸定位理论之父艾·里斯曾说过:“品牌是根橡皮筋,你多舒展一个品种,它就多一份疲弱”。当今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出于强化竞争力的需要,这也是一个品牌不断夸大 “聚焦”的年代,而通用电器“不做第一就做第二”的经典案例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无印良品却是一个另类,其商品种类已由当初的几十种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种,笼盖从牙刷到汽车等各种产品,并且这个数字依然在继承增加。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个数字意味着日常生活所需东西已应有尽有。像无印良品这样能将品牌容易延伸到了几千种的品牌,实属凤毛麟角。尽管显得离经叛道,但无印良品的成功依然有迹可循。关于品牌延伸有研究表明:品牌延伸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原品牌的产品、服务、技术以及市场各自的联系关系度、品牌著名度、产品质量、品牌联想等因素。有的品牌由于产品品类的细分和功能性烙印强烈,品牌联想主要集中某一类产品,这样延伸就比较难题。可是无印良品这个名字却让消费者联想到所有的优良产品,没有行业和详细品类的局限,这为品牌延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高品质保证也是无印良品延伸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内一些超市在尝试着推出少量自有品牌的商品,也有超市提出“苏果无赝品,件件都放心”的口号,但这里有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就是真货未必即是好货。面临超市内大量不著名品牌的商品,特别是食物,消费者对其内在品种依然会心存疑虑。而MUJI全部以自有品牌作为品质担保,通过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增强了消费者的信心。当然这是把双刃剑,对无印良品的治理水平要求极高,由于任何一个品类、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品牌产生不利影响,一损俱损。此外,无印良品在日本拥有相称高的著名度和顾客忠诚度,并且拥有自有销售渠道等,这也为品牌延伸创造了有利前提。日本无印良品的生活哲学 |
无印良品的世界 和欧美那些专卖店相比,无印良品7月1日在中国开业,实在有些太晚。 无印良品虽然已经在中国开店,但与海外的专门店相比,仍然后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里不像其他无印店那样向顾客提供当地文字的产品目录,商品标签也不是特地为中国市场印制的,特别是商品上的日文标价容易给顾客制造麻烦,店内的从业人员缺少像日本那样的培训,还有一些设计独特的商品没有到货,虽然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由于是从日本进口转了一个大圈,至使本来在日本走低价优质路线的无印,在中国1号店的价格比日本还要高25-30%,这不得不让人敬而远之。
关于流程,无印良品彻底检查一件商品从开始到完成的全过程,无印良品不主张过于眩目和整齐的设计,他们往往会省略掉那些和商品本来品质无关的作业,保留那些规格外的尺寸,以及由于形状不太好而被排斥掉的东西,尽量使用所有的素材,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无印良品酷爱素包装,主张不装饰,保持东西本来的色彩和形状,坚决反对过剩包装。无印良品全部商品上那些详细具体的文字说明,标明了商品生产的理由。
什么是无印良品的哲学?良品计画自己有一个绝好的说明。他们说:无印良品不是名牌。无印良品也不是个性和流行商品。无印良品是从地球规模消费的未来为出发点生产的商品。无印良品也不是那种 “除了它就不行”培养单一嗜好的商品,无印良品指向的不是“这个好”,而是“这样就可以”,他们希望提供的是理性并让客人有满足感的东西。 无印良品从1980年只有31个品种起步,到2005年已经发展到5000多种商品,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个数字意味着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已经应有尽有。 这些物品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评价:如省资源、低价格、洗练、匿名性、自然志向等等,这些都是无印良品的物性,无印良品的精髓则是它的灵性。 无印良品是本着低价优质的理念开发商品。1980年良品计画的前身,西友公司以“非名牌”的出发点,他们要做的是生活中真正必要的东西,做真正必要的形态,为此,改变素材,省略生产过程,减少包装。开发者认为这个方针和时代的审美意识相吻合,只有洗练美好的商品才会受到长时间的喜爱。 无印良品意识到,我们现代生活的商品有两极化倾向,一种是讲究新奇素材的用法,另外就是有着竞相夺目的造型的商品。这样的商品需要能接受高价格的顾客层。而另外一个方向是尽量压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素材,把生产流程向极限简化,在劳动力便宜的国家生产出来的商品。这两个方向的产品都不是无印良品的目标,当初他们指向“无设计”,使用最合适的素材和作工,实现“素”而有意趣的设计。无印良品并不是以低价格为目标,他们省略无用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素材和加工技术,寻找合适的价能价格比。 无印良品没有泛滥的广告宣传,他们不断通过商品图录和网页联络顾客,无论是网页还是图录,商品拍摄的角度都非常端正,那是试图引导购买者和阅读者观察商品的角度。其实,在无印良品出道时,就已经是这种格调,那些免费的商品图录都成为无印爱好者珍贵的收藏。 无印良品从创立到现在已经25年,从2003年开始,他们每年在新年伊始时制作一套宣传用海报,这些图片加上只有无印良品四个字之后,仿佛无印良品的形象代言。这组海报分别是:“无印良品的未来”、“地球规模的无印良品”、“无印良品之家”、“茶室和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并不只是设计和开发商品,他们将在世界各地发现的自然材料和植物收集在一起,从世界各地的日用品中学习新的东西。他们将那些地域性的素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改造成为能够纳入无印良品系列中的商品。在无印良品的商品标签上,顾客常常会发现有“埃及棉”、“印度棉手织”等标注,标注那些编织技术名称,实际上是让购买者联想手工艺生产的过程。 无印良品提出从世界的生活方式中学习,从世界的生活文化和历史中寻找优质的好东西,他们在2005年6月开始通过销售“Found MUJI”系列商品,来增强原创概念。 仍在延伸的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开在东京最大的旗舰店,要数“无印良品有乐町”,这家店2001年11月就已经开张,2004年9月经过重新改装,面目一新。改装之后增加了新的项目,例如里面有专门销售无印食品的专柜,清一色的无印自然食品,和极有视觉冲击力的商品摆放方式,让人感觉就像进入无印良品的特定社会。 2004年10月该店中又开办了料理教室,无印良品认为丰富的生活中“食”的题目极其重要。这个教室教授的不只是料理技术,他要告诉人们关于“食”的知识和哲学。 另外,原定10月在北京开2号店的计划被推迟,要到12月初开张,现在无印良品海外推广店的团队,已经在东京和北京开始紧张的业务。北京的消费者将会怎样接纳无印良品,还是一个未知数。虽然无印良品的许多原材料和加工都在中国,但是协议规定,所有生产的东西必须全部出关。现在我们看到上海1号店的价格比日本高出25-30%,那么中国的消费者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接受这一价格? 我们不怀疑无印良品的理念和品质,希望无印良品在未来中国市场的推广中不要把它混同与一般的品牌,即使是那些欧美的超级品牌,也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传统东方美学的眷顾,无印良品的世界恰恰提供了实用和空灵的并存——随处可见的日用品就是功能性与美学的最佳承载。 |